《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
《四书改错(上下)/历代文史要籍注释选刊》由清初毛奇龄撰,凡22卷,分32门。毛奇龄反对朱熹的理学,他的作品如《大学问》、《中庸说》、《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婚礼辨正》、《周礼问》等有大量批评《四书集注》的文字,后由其弟子收集成书,罗列他认为的朱熹《四书集注》注释的错误达451条,是历史上批评《四书集注》最为严
由朱高正著的《易传通解(上中下)》是供一般读者学习的一部《易传》的现代解说本。《易传》,即《周易大传》,是《周易》经文的传,也称“十翼”。作者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旨出发,认为《周传》所体现的太极思维就是一种整体思维模式,它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无论诗文、兵法、中医、围棋、太极拳,以及其他等等,它透过卦爻符号,即六十四卦与
儒家文明论坛
自近代西方学术体系引入中国以来,儒教、孔教是否是西方话语里面的“宗教”问题,一直争论不断。《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作者认为,在这些争论过程中,人们最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对抗思维模式简单地以“是”与“否”来回答。其实,历史上儒家的“教”不仅仅是狭义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义。《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梳理了近
虞氏易学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保留了先秦易学的体例,自宋明以来,多为学者所重,历代易学大家均有研究,尤以李翊灼先生的成就为最。是书体例完备,注释详明,旁征博引,最为精当,是研究汉代易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本次出版,采用宣纸线装,全二十卷,一函六册,适合于读者收藏。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后蜀彭晓撰。《周易参同契》一书影响巨大,注家众多,宋代郑樵撰《通志·艺文略》,别立《参同契》一门,载注本一十九部,三十一卷。今多已亡佚,独《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一书传世,因而彭晓所注《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一书古。是书共分九十章,以应阳九之数。又以《鼎器歌》一篇字句零碎,难以分章,独存于后,以应水一
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经典理论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吕思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本书选取吕思勉儒学研究的精华,分别从吕思勉眼中的先秦儒学;吕思勉对宋明理学各巨子的评析;吕思勉对儒家诸经典的解读;吕思勉对儒家大同社会的阐释;吕思勉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总结出中国文化的三大优越性等方面,展现了吕先生作为儒学大师的学术风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