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枏日记》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九辑之一种,系晚清官员高枏于庚子年间所作日记。高枏(18521904),字澄兰,泸州城厢人。清光绪进士。曾任山西副考官,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御史,历任刑部、兵部、工部三科给事中。本书从在京中上层官僚的视角出发,详细记述了庚子事变前后义和团运动的情况,涉及八国联军、朝廷政局的相关史
一弯溪流,溪边白塔,塔边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每天太阳升起,渡口船开,太阳落下,小船收缆。在这个名叫边城的小镇里,人们日落而作,日出而息,在这看似安宁的日子后面,却藏着许多的曲折婉转的故事……但这故事并没有结局,可故事外的我们却都在等待着一个,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就
本书是李华瑞教授的读书与生活随笔,书名来自李华瑞教授的故乡平坡镇以及祖籍遵道镇。本书共收录了36篇随笔、杂文,包括书序、书评、纪事和追忆,涉及中古经济史、中古政治文化、宋辽夏金史、宋史研究史、忆师友等方方面面。通过李教授先生的指点,读者可以饱览宋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仿佛回到宋朝,比如:为何宋代有繁华的夜间经济?北宋时期的
方寸蜗居,见大世界。《蜗室古今谈》为历史掌故随笔集,共分三辑。辑谈民俗传统、古今不同,追根溯源,考据严密,像一本古人的生活指南:古代的护照长什么样?宋代地摊经济有多繁荣?古人几天洗一次澡?简洁精要,颇涉现实。第二辑谈文说史,立足于历来有争论或少有人涉笔的问题:西施真正的人生结局是什么?虞姬和鲜花虞美人有什么联系?王安石
傅肇敏,光绪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七年曾任广东按察使司经历。其《日记》十四卷,今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前十二卷连续记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事,后两卷记光绪二十七、二十八年事。《日记》主要记载日常交游往来等生活片段以及清朝按察司衙门中层吏员的工作细节等内容,展现了晚清颇具广东特色的中体西用生活画卷,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傅肇敏本人的
本书是俞鸿筹1949-1955年的寓沪日记。抗战胜利后,俞鸿筹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上海支团部佐理,1946年辞职,远离政治,闭门读书著述。《俞鸿筹日记》,原题《读书日记》,故主要内容为俞氏的读书札记,涉及史学、文学、小学、版本学、目录学、金石学、考古学、书画诸多领域;还包括晚清的历史掌故。此《日记》对俞鸿筹隐居期间的身心状
姚福奎日记名《姚星五日记》,五册,稿本,藏南京图书馆,收录姚福奎光绪五年至光绪十五年间的日记。姚福奎字星五,清咸丰元年举人,历任松江府娄县教谕、常州府学教授等,归里后掌教游文书院。姚氏日记主要记载清末中下层文士的日常生活,如交游、购书、出行等。十余年间日记较为完备,几无阙漏,便于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了解晚清江南地区中下层
《尺牍友声》《尺牍偶存》是清初人张潮编纂、刊刻的其与友朋往来的书信汇编。始自康熙十八年(1679),约截止于张潮去世之前不久的康熙四十六年(1707)。前者收录友人寄给张潮的书信,共1004通。后者收录张潮写给友人的书信,共454通。通信人数合计约340人。此次整理,对每封信进行编号,考察《友声》与《偶存》中书信的对应
这是一本散文集。共计40篇散文,写得短小精悍,却又富有生活情趣、诗意盎然。以写景抒情为主,兼怀人之作。全书共分为两部分,部分多是作者对过往生活瞬间的抓取与记述,写作者眼中的大千世界、感动时光,写与友人的相处,写心中的四季与生命的交替;第二部分则是作者游历祖国各地的所见所闻,尤以江南游记为主,写出了江南的温婉恬静、沉醉迷
本书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家乡过去的一些人和事,其中有作者祖辈的故事,有为改变农村面貌而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故事,有乡村爱情故事,还有普通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作者在本书中思考了死亡与人性等话题,透过这些话题,可以看到人性的本真、生命的延续。走进本书,你能见到生命的悲喜,也能见到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