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考古研究论文集,是从2014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中遴选出来的,涵盖时代从史前至唐宋时期。主要内容包括有史前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墓葬、聚落与社会;汉晋墓葬、物质文化与风俗;唐宋佛教;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等。
白瓷由中国发明,是中国古代制瓷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白瓷的工艺水平是一个国家的陶瓷工艺水平的基础,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白瓷彩绘的基础,并推动了白瓷彩绘的发展。中国白瓷诞生以后直接影响了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的白瓷制作,并促进了欧洲白瓷的产生、发展。白瓷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取得了很高的艺
本书主要记载了沙洋塌冢一号墓的发掘过程。沙洋塌冢一号墓是黄歇村东周墓群中较小的一座,是继江陵天星观、荆门包山、左冢及严仓楚墓之后,在楚故都纪南城城东长湖南北两岸发掘的又一座较为重要的楚国贵族墓。该墓为土坑竖穴木椁墓,葬具为一椁二棺,出土各类器物1000余件。主墓西侧陪葬车马坑一座,坑内葬车五乘。通过对沙洋塌冢一号墓的发
1993年,国家文物局接收到香港政府移交的一批彩陶,当时考虑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成立不久,文物数量不多,故决定将这批彩陶共485件就近调拔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丰富其馆藏品种。本书属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系列丛书之一,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该批彩陶的整体面貌以及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进而可以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先民认识
薛河流域是山东古遗址*为密度的地区之一,2010-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合作在此区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遗址和遗物分布区160余处。项目在田野调查和聚落研究中使用GPS定位、分区采集和Arcview软件分析等手段,主要考察了本地区北辛文化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宏观聚落形态和变迁情况。大体而言,这一区
《琉璃厂杂记》记录了周肇祥于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购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研究特点:其一,关于《曹沫之陈》一书的成书时代,书中从多方面论证了《曹沫之陈》当初成于春秋中前期的鲁国史官的记录,而非如后世诸子那样,为诸子或其诸子师徒的著述。其二,《曹沫之陈》一书的性质非是兵家的书,而是近似于《国语·鲁语》的“语”类著作。其三,《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段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淅川熊家岭墓地的考古报告成果。对熊家岭墓地的82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示出这是一处以战国墓葬为主,兼有少量汉代和明清时期墓葬的墓地,对研究当地的区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枣庄市文物局响应《国务院关于开展靠前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的要求,自2013年10月启动全市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历经3年,覆盖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国有单位35家,累计登录藏品77695件(套)、151414件。本书作为此次普查工作的汇报和成果总结,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普查工作的背景、过程和方法,本市主要博物馆和
20世纪70年代,在四川省平武县古城镇火炬村小坪山组发掘的王玺家族墓地是明代龙州王氏土司的家族墓地。墓内装饰精美,出土遗物丰富,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多数精美文物未能刊发。本书汇集了王玺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精品,按照功用分为饰品、葬器、葬具、券书和石刻共五类,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四川土司文化遗产,为研究明代土司文化提供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