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柬之文赋,全称《唐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卷》,无款,纸本墨迹卷,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这是一幅陆柬之用心写的作品,因为《文赋》是陆机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而陆柬之又是陆机的后裔,所以陆柬之是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来写《文赋》的。据说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而“玷辱”前贤名作,
与《自叙帖》《苦笋帖》等狂草书帖相比,《论书帖》代表着怀素草书的另一面目。此帖用笔瘦逸,结体严谨,章法整饬。纵观全篇,此帖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寻其渊源,不越魏晋法度。其结构以平正恒定基调,疏密聚散之间,显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的风致。清初鉴藏家顾复在他所著的《平生壮观》中,认为怀素《论
《蔡襄自书诗》,纸本,纵28.2厘米,横221.2厘米,行书,73行,884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家题跋。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悦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引”、“梁清标印”、“焦林”及清嘉庆内府诸印。(北宋皇祐二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
传世王羲之《兰亭序》摹本(神龙本)自元代郭天锡后,一般衍称为冯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锋、断笔、结字、行墨,均精徵入神。《冯摹兰亭序》卷,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
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着“颠张狂素”的美谈,其中“张”指的是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素”即指怀素。由于怀素个性洒脱,草书绝妙,受到颜真卿等书家、诗人及名流贵卿的激赏,纷纷赠以诗文。大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自叙帖卷。共126行,698字。此帖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
此帖系颜真卿著名行书三帖之一。颜真卿侄季明与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间殉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于乾元年祭侄灵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此稿。稿为白麻纸本,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又改易三十四字,共二百六十八字。原本为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真迹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现在台湾省。在此帖真迹中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争座位帖》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此本被称为“西安本”),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
湖南图书馆藏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书信,部分书信书写在精美的信笺之上。本书选取清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董诰、钱樾、陶澍、赵之谦、王先谦、吴昌硕等人书信近三百篇,按照书信撰者生平时代先后顺序著录,并标明笺谱的式样,以便读者阅读欣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祝允明书道德经》
《文徵明行书中秋诗》包含文徵明《中秋诗》书迹,总体风格外秀内刚,笔锋由尖转钝,墨色浓重均匀,少了些枯硬,多了份苍润,在其“山谷体”作品中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书法风格和他外柔内刚的人格可谓完美结合。而他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探索,也为后人留下颇多可供研究之处。书后另附较为详细的释文和名家集评,具有极大的欣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