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结合敦煌汉藏文献和传世典籍,首次对《瑜伽师地论》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系统中的传承、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吐蕃时期多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面貌、特征及其成就。该书对敦煌佛典汉藏对照文献P.3301(P.t.1261)号和P.t.1257号两份文书产生的背景、年代、相关人物事迹
《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的史料分类基本借鉴《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分为寺院兴废、高僧大德、名家诗文、逸闻杂记、考古发掘史料和外国史料六个部分。《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辑录的是为《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二书未收录,而能反映南京大报恩寺史上某个时代的基本面貌或跨时代的重要变革,或其对各个时代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等
本书以汉语语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东汉三国佛教文献副词为考察对象,希望通过对其源流演变做出调查分析,以便了解佛教文献副词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整个汉语副词发展准备必要的条件。本书注意了两点: 特色研究。不论是副词+否定词、同素异序副词、同义副词三音节叠加、重叠式副词,还是程度副词做补语等,都是副词中比较特殊的现象,通过对
《唯识研究》第七辑收录论文13篇以及两篇佛经今译,按主题分为三个栏目:(1)唯识学的思想、历史与文献;(2)唯识学经典文献翻译;(3)中观与因明量论研究。个栏目有9篇文章,包括姚治华、佐久间秀范、赵东明、雒少峰、吴忠伟等学者的论文,侧重对唯识思想、历史相关问题的讨论。第二个栏目是对宝藏寂《修持般若波罗密多口诀论》《般若
禅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饮茶、打坐、插花、冥想、射箭……生活中的任何技艺到达一定境界,都可以接近道,进入禅的境界。德国哲学教授奥根·赫立格尔,为了追求在哲学中无法得到的生命意义,远渡重洋去日本学禅。屡屡碰壁后,他跟随弓道大师阿波研造,通过箭术悟出了禅的真意:禅是平常心,饿了
两千多年以来,丝绸之路上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发现的考古遗迹、文献文物或图像等见证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对话和交流,揭示了各民族交融互动的历史。黑水城、敦煌、张掖、武威、银川、灵武等地出土的西夏文献即是其中之一,它们成就了西夏学研究,也推动了西夏文献与藏传佛教文献、敦煌文献的交叉研究。西夏(1038—1227)是以党项为主
本书由“上篇”(天台学的理论)、下篇(天台学的实践)与“余论”三部分组成。上篇,阐述了天台宗立宗的依据和理论核心,天台宗依《法华经》立宗,它的理论均以《法华经》为依据;天台宗理论的“核心”是“以《法华》为宗骨”。下篇,阐述了天台宗实践的特色,独树一帜的“天台学风”,强调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为此,智顗创立了“六即”
《季羡林沉思录》丛书试图对先生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做一次整体回顾,引领读者感受作品中独特的理念、智慧、神韵与气度,认识一个似曾相识却不曾深知的季羡林,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本书为著者袁中郎研究系列第三本。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袁宏道〈珊瑚林〉〈金屑编〉校释》及《袁宏道集笺校》,故宫博物院藏《珊瑚林》《金屑编》***为蓝本,侧重探讨袁中郎的佛禅思想与文学主张,从三教圆融、以佛摄禅的角度,对袁中郎的学术取向进行深入挖掘,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本书是著者继《袁中郎佛学与〈西方合论〉初探》
《庆元府雪窦明觉大师祖英集》二卷,宋释重显撰,采用宋刻本为底本。我国宋代禅宗高僧雪窦明觉禅师的文集。为好道者所录,门人文政作序,集重显住持翠峰、雪窦禅寺期间感兴怀别贻赠之诗偈、赞铭,辑成二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