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北京城在不断地变化着她的城市边界,北京的花田在京城连年的扩建中消失了,早前的花乡被千禧年开通的南四环分成了两“瓣”。 京南“城外”的花乡,是水泽之乡,旷野花田,这里花繁香幽,曾引无数达官文豪、富户闲人,甚至乾隆皇帝也前来赏花踏青,留下无数传说与轶事。那时,花乡的花田里曾经种过“丰台芍药”、“花乡牡丹”,“草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
本书为陈盛明先生的生平论著结集,内容包括闽南地方文史资料研究、海疆学术资料馆杂记、泉州文史资料记述、泉州地方文献联合目录,附录亲友纪念追记陈盛明的文章。陈盛明(1905-1985),又名明诚,曾化名陈刚,泉州聚宝街人。1945年创办海疆学术资料馆,1950年该馆并入厦门大学,成为新成立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馆(后改称“南洋
本书列入闽南文化研究院学术文库,为闽南师范大学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举办的闽台民间习俗文化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收录30多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重提“泉州学”的构建、漳州与台湾朱子祠考论、台湾道教之历史与学术研究现状、海峡两岸郑成功、开漳圣王、保生大帝信仰文化及其互动、宋元时期泉州神缘与商缘的和谐互动、闽台民间信仰与社
《西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贡献》将全面深入地挖掘相关历史资料,充分展现西藏人民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巩固边陲等领域的重要贡献,并详细阐述远古以来西藏人民历尽艰辛创造高原文化,抵御外来入侵,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祖国领土完整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本课题将采用通俗易懂的藏、汉文字叙述,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不可多得的奇书讲述了清末民初湘西王陈渠珍奉命进藏,一路上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的故事,以及他与藏族姑娘西原可歌可泣的生死爱情。文中既有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缠绵悱恻之柔情也有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既有荡气回肠之壮美,这还是一部出色的游记文学作品,记载了辛亥革命前后川藏地区的真实情况,描述了藏区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
《津门开岁:徐天瑞日记解读》通过日记作者直抒胸臆的笔触和整理点校者的系统化注释、研究性解读,把天津解放前夕扰紊不堪的板荡乱世、天津解放伊始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鲜活灵动地跃然纸上。通过对天津小市民生存状态的体验性反映和贴近性揭示,也展现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天津市井文化特质。
《康熙海盐县志补遗(一函四册)》为《康熙海盐县志》的补遗,清康熙十二年(1673)抄本,由张素仁修、彭孙贻、童申祉纂。全书三卷。卷一为赋役志户口、田土、税粮等,卷二为赋役志里役、盐课、屯田、物产,及贡举志等,卷三为职署志。
江南是一种别样的意象,无锡是一种别样的江南。湖光山色,亭台楼阁,诗词歌赋,金戈铁马……也许已无法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她的全部,于是在寻寻觅觅之中陷入迷惘。幸而有惠山的涓涓细流,有太湖的万顷碧波,有运河的月迷津渡,有红颜的泪眼相思。于是,一座水做的城成就了江南温润的思绪。
太湖流域是我国吴文化的核心区,位于无锡新区梅村的梅里是我国吴文化的源头。吴泰伯是吴文化的创始者、江南文明的人文始祖,其“至德”精神经孔子的倡导而影响深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其文化形象鲜明而魅力无穷,至今仍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