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空间集聚的现状、空间集聚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空间集聚的经济社会效应进行研究,提出了增强空间集聚效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国耕地利用变化驱动与管理对策研究》立足中国耕地利用管理,分析了中国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概况,系统梳理了中国耕地利用管理的政策,对比分析了耕地变化变化的驱动力机理及在特征、驱动、模拟层面各种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并开展了中国的耕地利用变化与模拟研究。另外,选择了青海省、三峡库区、重庆市作为案例区,开展了耕地利用变化特征、驱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就保持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完成国家统一性整合。深化国有林区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创新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走出路径依赖羁绊,实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于2018年首次推出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党建和思政教育实践暨浙中调查(简称“浙中调查”),组织在校学生于暑期针对以金华9个县(市、区)为主体的浙中地区开展“三农”问题主题调查。项目对标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及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要求,涵盖问卷调查、乡间思政课
本著作旨在系统总结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林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针对存在的一些发展问题进行反思,并创新性地提出未来中国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路径。内容包括: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林业;中国林业与农村发展等。
为明确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以全国29个地区的林业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从外显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林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Entropy-Topsis模型以及2006-2012年省际截面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较大,省际分化明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的兴衰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全局,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农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带动。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多维空间组织模式,能在效率、收益、灵活性方面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是适应当今世界资源配置高效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
本书旨在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的特征、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和归纳。作者分析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具有“八化”特征,即生产主体规模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生产运作资本化、产品营销品牌化、产品延伸
小农户生产是中国农业的基本面。当前中国小农户群体明显分化,形成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户为代表的现代小农户、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兼业生计型农户,以及以满足家庭简单再生产需要为导向的生存型农户等基本类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是探求加速兼业生计型农户和生存型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型的有效路径,推进以兼业生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