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
全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讲在前面”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以人物和重大事件为纲,作为切入点予以介绍;第二、三部分则是以《孟子》梁惠王篇为核心,详解文字,对文字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进行贯通式专题性地分析与讲解,使得全书内容不拘泥于《孟子》原文,使读者获得大量通识性的知识,体现了南先生独特的
本书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以连续性的书写视野分析了吴康斎至刘念台时期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并从与阳明良知学的比较视野分析白沙、甘泉、唐一庵和许敬庵的心学思想,展现了15至16世纪时期性灵、端倪、良知、天理、真心、德性等中国哲学史范畴的逻辑变迁,有助于当前学术界准确把握明代心学思想的内在进路。
本书为“第二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论坛”的论文集编。作者为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港台大陆诸地的专家学者。论旨广涉诸方,从哲学、美学、艺术、社会学、文献目录学、史学等领域对周易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显示了易道广大之美。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语》成于众手,参与者有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完整地了解和学习孔子思想。
《周易》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它的古老和深邃使它当之无愧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易经》与《道德经》、《论语》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三条经线,共同成为华夏文化的灵魂,其他文化皆从此三者衍生而来。在中国古代史上,易学专著达三千余种,形成人类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学术奇观。《易经》传到西方后,被人们看成是一部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最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