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藏敦煌文书》是首都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的第一次完整刊布,全十册,附总目录、总图录二册。八开原大四色影印。共收录敦煌写卷88卷,为梁玉书、周肇祥、龚钊、陈垣、黄锡蕃等人旧藏珍本,极富学术价值。如《八菩萨四弘誓咒经》世无传本,《佛说八相如来成道经讲经文》是敦煌讲经文变文研究的重要资料,《八大人觉经》未见于其他单位
本书以实地考察照片为主,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编制《五代十国遗迹汇编》图册,可成为权威性的学术研究基础资料,并为后续的相关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度发掘工作打好基础;通过与全国范围内五代十国遗迹的横向观察对比,有利于针对性的提升相关的大遗址研究保护工作水平。
本书刊发考古简报4篇,公布了重庆市云阳县丝栗包遗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摩崖造像、重庆市江津区石佛寺遗址和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悬棺的考古新资料;收录论文10篇,分别对探方方法在中国田野考古的采纳与演变、东南亚大陆的“T”字形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内容涵盖甲骨文考释及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周历史,商周青铜器及铭文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玺印、陶文、帛书、简牍,以及群经诸子、碑刻写本等的文字考释、句读厘订、史料订补及辨正名物制度等。
本书辑录并点校福建漳州地区自唐代至民国的内容或背景与宗教有关的碑铭1771通,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编者30多年来带领几代师生上山下乡、走村串庙访得的一手史料,实物正在遭受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陆续消亡,内容涉及儒释道、祖宗崇拜、圣贤崇拜、丰功伟烈/名宦乡贤/忠孝节义祭祀、鬼神巫蛊、天人感应、风水学说等,切入传统中国政教和民俗
本书图文并茂,用窑址实物和对比的方法证实杭州乌龟山窑遗址及老虎洞窑遗址都不是南宋官窑,而是元代官窑遗址,真正的南宋*个官窑在浙江丽水;传世哥窑的产地也在丽水,实际上就是南宋官窑中的一个开片釉品种,从而一举破解了南宋官窑、哥窑及元代官窑这些历史谜案,填补了相关领域里的空白。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伍套装上中下册)》包括图版、释文、注释和附录。为整理和阅读、引用的方便,《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各卷所收简牍分别编号。《嘉禾吏民田家莂》为大木简,编为二一四一号;《竹简(肆)》,编为五六一三号。本卷编共计七四三一号,在发掘清理的二十六盆简牍中,本卷收录其中第五盆至第十二盆,即第五盆三五六一四至三
云南洱海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和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金属器,造型独特、内涵丰富,为了解云南早期青铜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云南洱海地区出土青铜时代金属器的技术研究》对洱海地区出土的100多件青铜时代金属器的成分、金相组织、夹杂物以及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洱海地区金属器的技术特征。通过与邻近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综合
自从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儒家八派”的概念之后,由于文献不足徵,关于孔门后学的研究,虽聚讼纷纭却并不充分。随着马王堆帛书尤其是郭店简、上博简等出土简帛的问世,孔门后学研究才有了新的契机。宋立林著的《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聚焦孔门后学,以出土简帛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孔子之后孔门后学分化的原因,子
该书讲述了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老物品,如打谷桶、电报、分币、火柴、轿子、连环画、粮票、留声机、煤油灯、木杆秤、手抄本、手绢、水缸、算盘、蚊帐、油纸伞、中山装、BP机等。作者蒋新平试图从一些平凡之物的兴衰遭际来感受历史的传承和发展,聆听文明进步的声音。因为物品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和成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