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是穆木天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遗产,是不可复现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和翻译记忆,具有鲜明的文献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本书使不为学界所熟知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第一次系统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手稿出发,重新梳理新中国外国文学学科(东方文学学科)构建史,阐发俄苏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与影响方式,
本书从多个维度阐述了发蒙启蔽的幼儿文学基本理论,介绍了感心动耳的儿歌、启迪心智的幼儿诗、意境深邃的幼儿散文、意味深长的寓言、妙趣横生的幼儿故事、唤醒童真的童话、温润心灵的幼儿绘本、寓教于乐的幼儿戏剧等相关内容,并融入相应的育人元素,解读了不同类型幼儿文学作品的魅力。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有助于英语学习。本书着重从英汉艺术语言的思维特质入手,探讨文学作品中英汉两种语言艺术化表达的共通之处,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为写作开辟更为广阔的通道。全书共分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篇。理论研究部分介绍了艺术语言的概念及符号系统、艺术语言的美学特
"本书是大学通识教育教材。本书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分上下两编。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创意写作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试图解决创意写作没有理论指导、没有规律可循及这个学科本身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上编共五章,针对创意写作主要环节中的核心问题、普遍问题展开,在“写作心理”“创意思维”“写作上路”“作品结构”和“专业阅读”几个方
本书综合中西物思想资源,尤其是当代西方的“思辨实在论”及“物论”,结合大量叙事分析实例,提出“物性叙事”范畴,区分物性叙事的四个基本策略,包括“无限隐退的物”“平等的物”“无人的物”“活力的物”。其中,“隐退的物”策略意味着叙事可以制造物的表面特征与其隐退的真实之间的距离,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叙事意图:“平等的物”策略则
本书研究内容包括阐释学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和新理论建构,从原型批评论到国学研究的新方法尝试。在借助文化人类学知识,创立三重证据法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如何将之运用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书中对传统文化中的大荒意象、火与性的隐喻、鬼的原型,象形的汉字体系中潜含着的丰富的原始意象等,做出可贵的探索与阐发。
本书收录了两百余件学生以文学经典为素材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从上千件学生作业中精选出来的,其中一些优秀作品曾在“今日头条”和“天津美术学院”公众号上进行过线上展览,天津市教委公众号“津门教育”对此进行过相关报道。内容包括:先秦、汉朝至唐朝、北朝、宋元、明清、现当代。
本书勾勒了作者在西方文艺理论、美学、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内容共分为上下两编,其中,上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的探究;下编是对包括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思潮流派及其思想路径和代表人物在内的西方文艺理论的探讨。
本书是一本跨学科的社科图书,作者通过对脑神经科学、生物进化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创造性的结论:讲故事绝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进化至今的生物本能。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故事是人类面对大自然和社会复杂情况时的本能反应,而讲故事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从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运用神经美学、元宇宙和人才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围绕文艺学与美学的关系,在广采博取、汇纳先贤时哲美学智慧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文艺美学的新体系,主要研究文艺创美主体论、文艺创造过程论、文艺审美客体论、文艺审美关系论、文艺审美价值论、文艺作品构成论、文艺作品风格论、文艺审美主体论、文艺作品阐释论、文艺审美濡化论等内容,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