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借助王阳明传奇的一生,展现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历史成因,着重描写王阳明与不同对手斗争的经过,以及创立心学的过程。让读者通过了解王阳明的成长历程与其中的关键细节,体会其做人做事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参悟心学奥义,做到知行合一,*终过好这一生。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包括: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等四章内容。
理学在明代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程朱理学成为明朝的统治意识形态,阳明心学在明朝中叶出现以后,也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理学的这一整体发展状况既是明代社会文化发展于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明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同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史学,其与理学的关系即是如此。明代理学与史学的关系纷繁复杂。这其中,既有理学对史学的主导和规
万物一体之仁是王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宋明理学乃至儒家仁学的核心论题。 本书从仁与乐两个角度,阐发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观。 作者指出一体之仁由以下6个面向构成:同此一气(存在论)、感应之几(呈现论)、恻隐之心(良知论)、宗族谱系(血缘论)、政治向度(政治论)、天人相与。 万物一体既是一个存在论上的实事,也是一种身心修
本书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整理编校而成。并将底本未刊或王阳明的散佚诗、文、语录及相关题跋、祭文、传记资料,分类增补或附录在相应卷次之下,共计78篇。
本书以王阳明龙场悟道作为切入点,全面展示了他从“悟道”到“体道”再到“证道”,创立“心学”的整个过程。王阳明的“心学”是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挫折、险难之后得来的。王阳明用自己的一生,不仅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更开创了“人应该怎样活着”的崭新领域。他从年轻起孜孜求道,开悟以后,又用了毕生的精力传道,以一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上篇是王阳明的心学智慧,选取了一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持纯粹心,做至诚人”“立志由心,量力而行”“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下篇《传习录》,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注释
白沙在儒家静坐史上开启了静坐规范化、仪式化的进程,他对静坐的推崇、力行及教法实践,对后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籍影印。《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至卷三所收《
本书生动而深入地讲述了王阳明57年的完整一生,通俗而准确地阐述了心学的奥义所在。王阳明其实是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个“神”,只因“龙场悟道”,达到了觉悟和解脱,开始“知行合一”,之后“致良知”,再之后“四句教”,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并被后世无数军政领袖人物奉为精神导师。 这是一部用丰富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