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从奠基初创、蓬勃发展、抗战烽火、迁徙办学、复员广州、解放新生、调出共建等维度,全面梳理中山大学农学院从创立到几经风雨的发展历程。中山大学农科有着辉煌的历史,建设自1909年的广东省农事试验场及农业讲习所启步,百余年来栉风沐雨、历经坎坷。新农学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已任,不忘来时路,依托学校的综合学科优势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于2018年初启动了中山大学学生“家乡田野”实践活动。活动旨在引导来自农村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时间,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和研究方法,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进而更加正确地认识中国社会。截至目前,“家乡田野”已经成功开展了多期,各期调研主题分别是:“村里的年轻人”“谁在种地”“乡村集市”“乡村儿童
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新时代科教融合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深入探讨了“湖湘工匠”创新创业培育的理念与实践,对湖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并且在国际视野下总结了创新创业工匠培养的经验与教训。本书共分为十章,每章都围绕创新创业工匠培养的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从新时代科技教育融合的战略意义出发,到湖湘
本书稿对价值认同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论探讨,包括“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概念、价值认同的环节、价值认同问题和价值认同的建构等,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路径。旨在探讨价值认同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本书从理想信念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概念出发,剖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及重要意义,进一步阐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梦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出在该语境下教育的理念、原则及思路,进一步转向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与制度化研究,最后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完善途径,引导大学生
本书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非均衡理论、多重制度逻辑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高校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培养为主线展开调研分析,围绕高校工学博士培养与产业界需求之间的契合与偏差这一核心问题,探寻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调适策略。基于研究,从政府、市场以及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高校工学博士培养与需求的调适策略。政府
本系列是我社策划的《老照片》衍生系列图书,“我们的大学”系列所选高校以现存一流大学为主,本书是其中一本。本书每篇文章2000—5000字,配图3—5幅,内容以讲述大学的人和事或发生在大学的事为主:或教授讲述自己在校期间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等事宜,或其后代讲述大学的趣闻,或学生讲述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或校工作人员所撰写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技术型高校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提升办学实力。本书着重研究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研究;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需求;产学研结合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本位的产学研结合;应用技
本书主要研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目的与功能,深入探讨了管理、保障、评价三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途径,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全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发展趋势;详细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导内容、拓展内容。与此同时,本书从媒体融合和传统文化两个独特视角,探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与实
《清代书院课艺选刊》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专项“清代书院课艺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VJX095)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书院课艺,指书院生徒考课的试卷,也叫课作、课卷。现今存世的书院课艺,皆为清代作品,估算起来,其数量应相当可观的。但因课艺皆为生徒所作,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历来很少受到重视,往往任其散佚。而正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