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史学专著,探讨中国知识人群体在甲午战争之后的觉醒,对维新思潮、实践的推动,着力描摹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罗振玉等人的历史形象,聚焦寻求救亡、废八股、创报刊、建京师大学堂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近代知识人的所思所为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冲突、意外。
本书共十一章,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
《近代史研究》创刊于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是国内**、国际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业内享有良高声誉,在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这个刊物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当代学术的恢复和发展,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与成就。在其40年的发展历程中,《近代史研究》一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并见证了数代学者
本书是继《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5)》《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6)》《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7)》后的又一部有关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著。延续之前的写作风格,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年度报告,对民国文献、档案、报刊、教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研究;下编为专题报告,对民国文献修复及民国时期佛教
本书分为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四章,讲述了中国近百年间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请国内外数十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以著名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为主任编委,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目前为半年刊,入选CS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