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航海》系列辑刊的第二十一辑,收录了十多篇关于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海外贸易以及海洋地理文献考证方面的文章。
谭元春,字友夏,湖广承天府竟陵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卒于明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举天启七年(公元一六二七年)湖北乡试*。本书为谭元春的诗文集,以《岳归堂合集》、《谭友夏合集》、《鹄湾集》、《鹄湾未刻稿》为底本,参校众书,查漏补缺,搜罗诗文十分完备。
淸代萨玉衡文学家族由萨玉衡、萨大文、萨大年、萨察伦、萨树堂、萨龙田六人构成,以萨玉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由三代人构成的文学家族。本书全面整理萨氏家族的文学作品,包括萨玉衡《白华楼诗钞》《白华楼焚余稿》、萨大文《荔影堂诗钞》、萨大年《荔影堂诗钞》、萨察伦《珠光集》、萨树堂《望云精舍诗钞》、萨龙田《湘南吟草》等,具有一定的学
《先秦文学与文化》(第七辑)主要收录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单篇论文,作者主要为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所收论文包括遗稿整理两篇:郭晋稀《古声变考》、沈心芜《重审孔子删诗案》;当代学者论文有:赵逵夫《屈原与楚辞新论》、赵茂林《齐桓公时代<诗>的结集说驳议》、张艳萍《试论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来森华《<庄子>中圣人平议》
《穆天子传》出自汲冢竹书,记周穆王巡游四海,见帝台、西王母的传闻。文辞质朴,较有小说意味。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化、民俗礼制等方面皆有重要文献价值。《燕丹子》结合史籍与民间传说,以燕太子丹复仇雪耻事件为中心线索,生动描绘了燕太子丹逃归燕国,礼贤下士,招募勇士,派遣荆轲刺杀秦王而*终失败的故事,是一篇充溢着悲壮色彩的短篇传记
本选集以诗词选为主,大体概括了竹垞创作的主要风貌;也酌选了他的部份散文和少量赋、曲,以见一斑。选集以康熙末年《曝书亭集》为底本,个别讹误处,参酌各本异同作了订正。《曝书亭集》未收作品则选自清初刊本《竹垞文类》。作品编排顺序按竹垞手订《曝书亭集》,个别年代有出入者,作了调整(见有关诸篇题解),凡《曝书亭集》未收者,排于同
此书为赵逵夫先生多年研治楚辞的经典力作。全书分三编。上编《离骚》的创作与艺术,中编屈骚的继承与创造问题,下编《离骚》正读,论出必有据,显示出严谨、朴实的学风。
民国时期,地处广东的学界同仁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探究西南社会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在研究实践中通过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时性的研究与共时性的分析融入一体,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范式,为今天以中山大学为中心的南方学界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贡献卓著,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周时期前承西周,后启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东周青铜器的谱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科学揭示,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目的设定为分期断代而非构建谱系,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局限性所致,少数试图构建东周青铜器谱系的学者未能突破机械类型学的羁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