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的内容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翻译理论、中医学基础及术语的翻译策略与原则、中医基本理论的俄译研究、藏象的俄译研究、气血津液的俄译研究、经络的俄译研究、病机的俄译研究、中医典籍名称的俄译研究几方面内容。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结合多年的教学临床体会,概括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本专著列举了大量中
本书修订继续保持3版风格和基调,以现行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为蓝本,将本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释。本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现代论述部分内容,使其知识点的应用更具实践性;二是对图表部分,作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加直观明了;三是对原文解读部分做了删减,选择紧扣知识点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本书稿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难经》大字诵读版。本书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专家钟国新博士以现存最早的《难经》
中医学的发展战略就是“中医现代化”,目前研究较多,讨论“发展战术”的却很少,而没有战术的战略是无法实行的战略,本书对“发展战术”进行论述。当今社会对于中医药的重视与期待是前所未有的,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却不能与投入成正比发展。原因在于“守正与创新”两方面都需要加强。内容与特色:本书以中医现代化发展战术--“用中医脉象仪
本书涵盖三部分内容:第一,介绍《黄帝内经》中相关的上古天文、历法的一些基础知识,中国上古天文是用肉眼观察出来的,上古历法是用立杆测日影获得的;第二,介绍这些上古天文、历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第三,阐发上古天文、历法在《黄帝内经》中应用的道理,让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特别强调“盖天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单穴治病是针灸治疗的精粹,因其操作简便、见效迅速而受到历代针灸医家的重视,只要取穴恰当,运用得法,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因而具有疗效高、痛苦少、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本书对近百种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提供了多种单穴治疗方案,操作方法以针刺为主,配合拔罐、艾灸、穴位注射、小针刀、穴位贴敷等多种方法,并附精确的真人取穴图及穴位
《金匮要略方论》全书3卷25篇,第1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全书总论;第2-17篇论及痉病、湿病、百合病、中风、血痹、肺痿、胸痹、心痛等内科杂病;第18-19篇内容论及外科病;第20-22篇论及妇人妊娠及产后诸病;第23-25篇论述杂疗方、禽兽鱼虫及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等。《金匮要略方论》内容丰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中
《灵枢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与《素问》共同构成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现存81篇,分为12卷,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特别对经络腧穴和针刺方法的论述更为详尽,为后世中医学尤其是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总结了汉以前以前中医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卷一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卷二为"伤寒例"、"辨?b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
全书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本书底本选用顾从德翻宋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