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晋斋法帖》十卷,北宋米芾原辑,南宋曹之格增补。一至五卷,除谢安《八月五日帖》(又名《告渊朗帖》)外,余均为王羲之书;第六、七两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涣之书;第九、十两卷为米氏父子书。本书所收《宝晋斋法帖》第三卷和第五卷《晋右军王羲之书》,许多是《淳化阁帖》中未有收录的王羲之墨迹,在此放出
《晋集王字圣教序三种(附:集王字兴福寺碑)/人美书谱》收集字圣教序三种: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所藏宋拓本、日本三井文库所藏宋拓本(刘铁云藏本)、天津博物馆藏“墨皇本”。《兴福寺碑》于开元九年(七二一)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由僧人大雅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徐思忠等刻字。亦是史上集王字的名作。
陆柬之,唐吴人。武周时期宰相陆元方的伯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的外祖父。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以书专家,少学舅氏,而世南学于永禅师,皆有礼法。柬之与欧、渚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文赋》为纸本墨迹卷,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全书144行,1658字,字体以正、行为主,间参草字
李建中(九四五—一〇一三),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汉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人称“李西台”。李建中书得欧阳询法,遒劲淳厚。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亦妙,人多以为楷模。擅草、隶、篆、籀、八分等书体,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
蔡襄,字君谟。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并称宋“四大家”。擅正楷、行书和草书。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北宋皇祐二年(一〇五〇),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北宋蔡襄自书诗/人美书谱》收录了他的书法作品。
苏轼(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多者。 《人美
蜀素是宋时蜀地(四川)所产的一种极为名贵的本色绢。有个叫邵子中的将一段织有乌丝栏的蜀素装成长卷,以待名家墨宝。此卷素绢质地粗涩,难润笔墨,又有乌丝栏为限,难以纵情挥洒,以致祖孙相传三代,竟无人题写。直至宋元祐三年,邵氏后人遇见米芾,执此卷蜀素索请,米芾则当仁不让,信手拈来,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以行书题写了自作诗八首。这
本书收米芾的《篋中帖》《岁礼帖》《拜中岳命作》《逃暑帖》《粮院帖》《伯充帖》《捕蝗帖》《德忱帖》《乡石帖》《盛制帖》等诸帖。并介绍行书书法技法和历代对行书的集评。
宋徽宗(1082—1135)北宋第八代皇帝,姓赵名佶,生于汴京。擅长书法,精楷书和行草书,楷书取法黄庭坚、薛稷、薛曜、褚遂良,行草书师法张旭、怀素和二王。其行草书笔势奔放流畅,方圆结合,变幻莫测,一气呵成。《秾芳诗卷》,绢本。纵27.2厘米,横265.9厘米。每行两字,共二十行,计四十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瘦金体的
宋高宗(1107—1187),字德基,姓赵名构,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大观元年(1107)生于宫中,历任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等职,1127年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宋高宗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精通书法、绘画和诗词,其书追魏晋,独立成家,书风浩荡,擅长正书和草书,用笔干脆利落,结体多变,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