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书系中一部。佛教入华,经历了从排斥到接纳的多次往复,逐渐地调整与借鉴,而后根植于中华沃土,成为华夏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韦力按照八宗一派框架,以一宗一派为单元,实地寻访重点遗迹,梳理廓清中国佛教的脉络与理念。
该书根据地下出土的纪年铜器铭文的历日记载,运用金文月相词语含义和所指时间研究的成果对金文的历朔进行复原工作。这是金文月相词语研究成果的运用和延伸,属于基础性研究。本书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与金文历朔研究相关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透彻的研究和阐述;二是对王年、月份、月相词语和干支四要素齐全的70余篇纪年铭文的历朔以
重庆三峡博物馆(原重庆博物馆)所藏甲骨208片。这批甲骨中小部分系端方旧藏,又归罗福颐,后为重庆博物馆购藏(20片);大部分购自卫聚贤、孙作云(90片)及重庆白隆平(67片);还有一部分为罗伯昭捐赠。当年《甲骨文合集》著录了36片,其后《甲骨文合集补编》又著录3片(与合集相重1片)。此次由重庆三峡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余姚县旧有“半部余姚志,一部虞家史”的说法。会稽虞氏自东汉虞竟徙居余姚,至隋唐之际,仍然保持着“簪冕连华”的兴盛面貌,出现了三国虞翻,两晋的虞潭、虞喜、虞预,宋齐梁陈的虞愿、虞玩之、虞通之、虞炎、虞龢、虞羲、虞骞、虞荔、虞寄,隋唐的虞世基、虞绰、虞世南等一大批经学和文学之士。因家学传统,人物之盛,学术、艺术成就之多,实
东安古城遗址位于沂源县东里镇东安村中,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地面散布大量的花纹砖、“万岁”“长乐未央”字样瓦当,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铜器有剑、镜、镞等,铁器有锸、戟、剑等,还有新石器时代石器。2008年三普期间,发现有龙山、商、春秋、汉代城墙,古城历史达4500余年。这些发现对研究东安古城布局、历史与变迁,及当时社会
长江下游的土墩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至今已经70多年。但是,长江下游商周时期较早阶段的遗存,地层普遍单薄,出土遗物也少,分期研究一直是个难题。2009年五担岗遗址的发掘表明,其早期遗存时代上限可达二里头二期,甚至会早些。遗址第四期晚段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五担岗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时间跨度大,自早至晚是延续的。《马鞍山
《甲骨文小字典》注释一千一百四十一件甲骨文拓片的基础上,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把现有的几部大字典中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疏理与考证,并借助《说文解字》、《辞海》、《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以及甲骨文的各种释读本等资料为依据,肯定了共识的文字,弃除了尚未定论的文字,辨析确定了一些存疑待定的文字,归纳了一些通假文字,汇编成这本《
沂源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6000余件,文物标本近万件,藏品中有许多国内外罕见的珍品,如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西鱼台遗址与东安故城出土的系列青铜器,东里东村战国墓出土的竹编器物、鞋、玉器等。《沂源文物精粹》收录了沂源博物馆收藏的陶器、玉石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精品二百余件,充分展示了沂源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套装1-4册)》介绍:1998~2001年,山东大学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约1300平方米,发现三圈龙山文化时期的围壕,局部有城墙线索。发现龙山文化房址50余座,墓葬70余座,灰坑500余座,出土可复原的龙山文化陶器2600余件,石器近3000件。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