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瓷器,时间跨度长,汉、晋、隋、唐、辽、宋、元、明、清到民国都有代表作,而品种繁多、窑口广泛、釉彩丰富,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瓷器发展史。由天津博物馆所编的《天津博物馆藏瓷》收入其中精品210件,图版印制精良,附有局部图和说明文字。
马金玲*的《陕西漆文化概览(精)》介绍:漆艺深深地根植于地域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含蓄优雅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高明之处,也是其他国度不具备或颇欠缺的*大艺术特色。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编的《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秘鲁行)》是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秘鲁行展览的文物图录,选取了展览文物120多件(套),分为文明曙光礼乐定制、汉唐一统海纳百川、皇朝盛世中西交流三个单元,主要选取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精美文物。
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大约是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献分藏于两地。《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自2006年开始出版,至今已经出版18册,大约半数;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包括全部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图版。本书为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第19册,收
《浙江汉墓》对浙江地区迄今所发表的近800座汉墓资料,进行了墓葬与随葬器物形制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浙江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文化因素与区域类型等相关问题。《浙江汉墓》较为清楚地阐述了浙江地区汉代墓葬的发展和演变轨迹,有助于学术界对浙江地区汉墓的总体特征乃至丧葬观念、埋葬习俗等方面的了解。
《宿州芦城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宿州市文物管理局、宿州市博物馆编纂。本报告主要介绍了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宿州市文物部门对安徽省宿州市芦城孜遗址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全部考古资料。对发现的灰坑、墓葬、房屋等遗迹以及大量的陶、石、骨、角、瓷器等文化遗物进行了整理和分类,根据地层叠压关系、陶器的形态变
金石学为考古学前身,是对古代器物的研究,始于唐朝。唐代韦杰等史家已开始收集金石碑版,并运用于史学着述了。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是现存*早的金石学专着,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到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赵明诚的《集古录》是一部继欧阳修《金石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的专着。着录所藏金石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4辑)》是由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编辑,旨在推出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石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研究的新学术成果,全书收集论文27篇,倡导学术自由,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
《王大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套装上下册)》集结了5座墓地的发掘情况:重点介绍了王大户与九龙山两座墓地的情况,中庄墓地做了简要介绍,硝河和米沟墓地作为附录附于主体报告之后。这5座墓地均分布于固原市,年代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对发掘的材料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动物考古、费昂斯珠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