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原理为主线,针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过程原理、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和技术方法等进行阐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成果。本书涵盖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气体与颗粒基本性质、气相与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颗粒污染控制理论
本书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重大需求为主线,主要介绍了河南省典型污染源颗粒物成分谱和排放数据库的构建及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诊断与PM2.5溯源,包括颗粒物来源、秋冬季重污染成因、污染机制和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中原区域大气污染传输影响和延迟效应;“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物管控历程及效果;中原城市群空
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加强碳交易管理的同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普遍适用且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以强化碳配额分配与碳转移在碳交易机制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本书在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我国产业部门碳配额分配及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与省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两
中国作为劳动力大国,劳动收入份额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收入分配格局,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降低消费需求、激化社会矛盾。然而,已有文献大多关注环境政策的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而忽略了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一种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约束下,总量受限的碳排放权成为了稀缺性资源,企业需要有
中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有效的机制和政策工具保障其实现。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价、以价格机制引导全社会降低碳排放则是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手段。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成本可承受、相互协调的碳定价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之一。本书基于绿色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现实,
实现碳中和,推动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了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GDP和人口。本书引入了人均排放和历史责任等视角来评估全球197个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力度,充分考虑不同排放空间分配方案。从目标、技术、气候投融资和国际合作四大维度共计54项分类指标综合
本书总结了多个城市与区县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驻点跟踪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城市PM2.5与臭氧污染成因分析与管控效果跟踪评估;重点行业排查监测与技术帮扶、“一行一策”污染物控制策略与解决方案;大气污染源分物种动态排放清单编制,大气污染源非现场智慧监管技术与模式探索与实践;建立城市驻点研究帮扶工作模式,提出PM2.5与臭
本书分为总报告、碳源碳汇篇、市场价格篇、政策机制篇、产业技术篇、能源转型篇、国际借鉴篇、专家观点篇,聚焦福建省实现“双碳”目标,分析了2023年至2024年福建省“双碳”工作推进态势及面临挑战,回顾了福建省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年以来的发展成就,构建了省域“双碳”指数公共产品,探讨了电-氢协同发展路径与模式、新型电力系统
本书以江苏省国控站、国家区域站、省建省管站、省控(含环保模范城市)及13个设区市已建成的大气超级站等组成的空气质量观测网络为研究基础,并利用13个设区市和典型区域开展的颗粒物组分和息气前体物(VOCs)采样数据,分析了江苏省PM2.5及其组分、臭氧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气象条件对于PM2.5、臭氧浓
全面提高碳排放效率被视为实现建筑业”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探究建筑业全要素视角下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提升路径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基于此,本书测算了2008-2020年建筑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揭示了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的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内外双视角分析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而考察不同影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