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关系的重大纠纷,如琉球问题、朝鲜问题等,其源头实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其间,中日两国之间尽管由于日本的不断挑衅已开始发生摩擦,但基于《中日修好条规》的两国关系,基本属于常态关系,清政府一直着力借助外交途径处理对日问题。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钱乘旦教授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是钱乘旦教授在学科形成过程中对区域国别学是什么、其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等等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解答。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而且是一个交叉学科,建设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并加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无疑为全球发展议程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本书以《全球发展倡议: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为题目,论述全球发展倡议是站在历史之需、时代之需、世界之需的高度,以中国力量、中国睿智、中国的天下情怀和担当精神作为强大的后盾和支撑,向世界数百年发
本书从全景式全球变迁角度重新审视冷战,通过讲述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剖析冷战的起源、发展和落幕,以及两大阵营各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如何影响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与冷战的最终格局;跳出两大阵营的窠臼,将视角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观察它们的发展道路与内外政策如何影响了冷战的走势;探讨冷战时期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变迁
中国国际组织战略研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在统筹两个大局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是中国面向世界发出的一项重大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原则受到很多国家认同,相应的实践也在推进。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传播和实践方面也遭遇一些挑战。正视这些挑战,从理论层面进行反思,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本书从以下方面对主题进行了研究:日本战争赔偿与美国的责任,日本靖国神社问题与美国的政策,日本修宪问题与美国的政策;池田勇人的对华观点与中日关系,佐藤政府的对华观与中日关系,民间外交时代经济界的对华认识与中日关系,钓鱼岛“搁置争议”与中日关系,“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与中日关系;东亚合作与中日的政策取向;日本对东南亚的“赔偿
本书由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主编,以环地中海区域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地中海学”。本书汇集多位专家学者针对该领域历史、文明等的文章,如16世纪西班牙王室教育用书里的中国、“环地中海”学三大体系建设杂谈、摩洛哥文化外交与软实力重构等。《环地中海学刊》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出版第1辑、第2
二十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从巴尔干地区引发进而扩展的,因此,巴尔干被后人称作欧洲的火药桶。本书紧紧围绕历史军事和巴尔干三个维度形成的立体坐标系构建并展开细致地梳理了巴尔干地区从古希腊到当代不同政权体系在军事方面的斗争和博弈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战争冲突、军事思想、武器装备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美国的门罗主义源自华盛顿提出的不干涉原则,自19世纪初诞生起,逐渐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全球战略,并深刻塑造了现代国际政治格局。本书以门罗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企图重建拉丁美洲殖民地、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独立后各国的反殖民斗争、美国致力于使拉丁美洲成为不容他国染指的势力范围为出发点,围绕美国与欧洲列强及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