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比较或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典著来源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读,进行重点考证,除了考据性明显之外,在许多原文容易被误解,或是难以理解的地方,都写下了具有辨析特色的成段注文,使读者更容易看懂原文中的文句。本卷中作者主要对宗喀巴不同门径,包括人事部道次、入行部道次、人瑜伽部道次、伽部道次等,每一种都有其独
本书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产品鉴定中心审读,审读文号:新宣审函〔2024〕196号,入选新疆文库图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外三种)》包含《高僧传》《释迦方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傅》《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四本佛教典籍。分别由释慧皎、道宣、慧立、彦悰、义净等僧人撰写,记录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包括玄奘在内的诸多僧
《一切经典籍丛刊:摩利支天诸经合集》是一部古籍整理作品,也是一部佛教经典诵读著作。本书稿内容全文为原文,由《佛说摩利支天经》《摩利支天一印法》等汇编而成,是摩利支系列诸经总称,不仅囊括了经典精华内容,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精神追求,具有出版价值和史料价值。常诵读此书,利于大众修心养性,可通过对自我内心意识活动的剖
《入行论》是古印度经典名著,作者为公元8世纪初印度那烂陀寺著名学者、中观派晚期思想家寂天。作品主要论述了修习菩萨行的方法。修习菩萨行既要从思想上明白为何修、如何修,还要身体力行、不畏艰难、任劳任怨,作者进行了详细论述,可以说《入行论》是论述人类道德品行方面的世界性名著。《入行论》藏译本由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印度
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宁波在唐代称为明州,南宋后改称庆元府,是唐宋明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的重地,同时也是日本人心目中的佛教圣地。佛舍利信仰中心的阿育王寺,观音信仰的圣地普陀山以及禅宗五山之一的天童寺与日本的佛教寺院有着渊源关系,因此宁波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在日本具有深厚影响。2009年奈良国立博物馆以中国佛教文化圣地这一视
王恩洋先生(18971964)自言:昔读《因明大疏》不甚了解。民十三年从先师于南京内院治唯识学。吕秋逸学长讲因明,予得益颇多。后归川,建龟山书院,为讲《入论》,因而作释,仅成半部,因事辍笔。三十四年复在文教院讲《入论》,始续成之。此《因明入正理论释》1947年由四川东方文教研究院印行。周叔迦先生(18991970)的因
《生活禅纲要》是以当代禅门巨匠、生活禅创导者、人间佛教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理念体系为指导思想,以禅宗的圆顿见地与信念为核心,契理契机地将生活与修行、出世与入世、宗门与教下、自利与利他融摄为一体,承继了中国汉传佛教的以禅为心,以律为行,以净为归的历史格局。 全书追本溯源,以通俗流畅的现代语言,对生活禅的方
本书是铃木大拙作品系列的其中一本。作为其他三册(《铃木大拙说禅》《禅百题》《禅与日本人的自然观及艺术》)的补充,这一本的研究对象乃是日本的“灵性”,即禅到达日本之后所形成的日本人独特的灵性观念。铃木大拙在这本书中梳理了自镰仓时代以来日本的禅和净土系思想的发展,深入展现禅的日本式面向,向读者揭示了同为东亚文化气质造就的土
本书是一部关于佛学的通俗哲学读物,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佛学的众多概念、智慧,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解答许多年轻人面临人生问题的困惑和思维迷雾。同时,本书旨在破除对佛学等哲学概念的种种误解与排斥,绕开表面的仪式与符号,结合当下语境以及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来了解佛学的精神关切与内在逻辑。本书对佛学的讲解限于哲学概念层
《中国佛教文化史》,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著。这是一部全面、细致地描述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史、阐发中国佛教文化伟大成就、总结中国佛教文化发展规律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题目论述最为全面、说明最为翔实、资料最为丰富的著作。 全书180万字,分三编。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史被划分为四个时期: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至东晋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