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辑收录十七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华传统祭礼,儒家让的文化,春秋执政卿的文献意义,《庄子·人间世》的几个疑难问题等研究领域。如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的《中华传统祭礼封建迷信说辨疑》、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李小成的《<周易>所见器物考略》、北大哲学系郑开、马卓文《黄帝书:源流考证与学派归属》等文。作者均为该研究领
《尚书》是公认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书、商书、周书等,内容涉及上古的相关史事,也保存了中国人的政治理想和文明追求。本书是传统儒家经典《尚书》的导读,包括《尚书》导读、《尚书》集传(包括晋传《古文尚书孔传》和宋苏轼《东坡书传》),并节选《师伏堂丛书》本《尚书大传疏证》部分篇幅影印附于书后,以期为读者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在小学、文学、史学等领域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自问世以来,注者纷纭,至三国韦昭而大成,嗣后研习《国语》者,莫不取径;韦昭之后,有建树者以清儒为最,著作叠出;民国迄今,诸先达继作不辍,成果丰富。 《国语校注》即是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新出材料的前提下,以汇校、集注等方式对《国语》及韦昭
专著,郧国,是先秦时期江汉地域的古老诸候国。本书在对郧国史料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在省社科院刘玉堂院长指导下,推出类似《楚史》的通史,作为地域文化探源工程的新成果。本书以郧国演变脉络为纽带,对郧国起源、郧国演变、郧国兴亡以及郧国文化融入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作系统性探究,力求从历史演变过程和社会文化律动两个方向,探究郧国发展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是我国首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本书为传统文化读物,古代儒家经典名著,为经久不衰的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一辑。该系列图书涵盖了20世纪初至中期的知名学者,如舒新城、王国维、傅斯年等学术大家
《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攻伐争霸之事。《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都著录为十二卷,宋以后残缺。今传世本《吴越春秋》仅十卷,前五卷记吴事,称“内传”,后五卷记越事,称“外传”。《吴越春秋》编排史事较为系统,但因多有神仙怪异,复加以作者的主观色彩,不类信史,反类小说,但部分记载颇有特色。《越绝
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书中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
《中国史纲》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原为张荫麟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甄选,并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历代社会的变迁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从殷商到东汉的历史画卷。因书中没有繁琐的引证和考据,非常利于学生阅读,因而被著名古文字学家
本书是一部中国先秦通史,详细地叙述了我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和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今人再现了几千年前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气,实为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