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行程有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本书从湖湘文化形态构建论、湘学传统构建论、湖湘士人人格构建论三个方面,对作为中国区域文化之一的湖湘文化作了一个通论式的宏观研究和综合论述。在文化层面上,从湖湘文化的源头,谈到神农炎帝,谈到舜文化,再到屈骚精神,再到晚清近代,逐步为我们全面地论述了湖湘文化的历史形成进程。在学术层面上,
《长安学研究》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此为第九辑。本着立足长安,放眼中国历史的宗旨,我们创办了《长安学研究》,深入探索长安从一座城市到一个文化圈的成长过程,并由此放眼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地位,刊物内容广泛涉及国内外有关长安历史文化及城市史、丝绸之路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展示学术发展新形势和新成果。本
本书既是一部渔村河南咀变迁史,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试图打捞起沉没在水底 的历史碎片和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记忆,以人文的视角、民间的立场,整体勾勒出皖江大 通古渔村河南咀的地理、历史、渔业、人文和民俗风情。 全书共分两个篇章,第一篇章梳理了河南咀的地域源流、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展 现故乡丰富而广阔的人文风情,在纵横
“方志之学,先儒所重。”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自古以来就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编纂体裁是方志体例的重要组成要素,如何确定合理、完备的体裁体例,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面貌,关系着编纂工作的质量,以及读志用志的效果,故无论是旧志,还是新地方志,都重视编纂体裁的运用。 本书由上海市市、区两级地方志工作办
本书收录文章一二十多篇,所收文章深入挖掘、记录永嘉县域广大亲历者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内涵对浙江省永嘉县区域内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事件的回忆、研究文章等。时间跨度涉及从至今,旨在整理、抢救地方文史资源,为后人填一段段时空空白,留下真实、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的文脉之带。本书是由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三条文化带历史文化价值和整体保护利用问题的学术论丛,有助于进一步控掘和阐释三条文化带的文化内涵,助力三条文化带保护与发展,本书适合北京城市文化及
本书收录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曾经或正在担任各级政协委员的有关人士稿件50篇,图片100多幅。以亲历、亲见、亲闻的鲜活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生动描绘了澳门回归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了澳门在各个领域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记录了各界人士参与澳门“一国两制”实践的经历和感悟。全书分为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
本书十卷附录一卷,明代谢庭桂纂修,明代苏乾续修,现金玲、孙显斌依据收藏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点校整理。本书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延庆县志书,也是留存最早的北京志书之一,是一部详细记载隆庆州(今北京市延庆区一带)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的志书。该书分卷详细描述了当地的山川、城池、官署、食
本书稿从乡土、人物、轶闻三个篇章对忠州历史人文进行梳理,上溯远古,下迄当代,收录70多篇文章。包括了“忠文化”及巴蔓子、严颜、甘宁、白居易、陆贽、李士棻、吴友篪、“乌杨阙”、忠州东坡等在忠州的历史名人、历史文物、历史地名等内容的阐述,故事性、资料性、可读性较强,本书的出版对重庆地方文化开发与宣传具有较好的作用。
本书是一本地方史志。清康熙年间逐步开通了从京城通往东南各省的一条大道,途径九个省市,故称“九省通衢”,又称“九省御道”。这条御道成为沟通我国东部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长清境内的御道长一百多华里,沿泰山西侧断裂带延伸,北接直隶,南通九省,因称“百里御道”。御道带动了长清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该书主要分御道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