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系列考古报告之一,主要对2010年河北邯郸磁县南城圣泉寺遗址暨北南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介绍。此次考古发掘的面积共1400余平方米,揭露了处于南水北调渠线内的圣泉寺部分院落及北南城遗址的临河区域。总计清理各类遗迹单位40余处,文化遗存时代涵盖战国至汉代时期、唐至明清时期,出土了
书稿收录陈恒安先生文博方面著作29篇,是陈恒安先生学术研究、艺术理论和创作的集中展现。内容包括明清时期贵州历史如长期雄踞贵州的杨氏一族的研究,涉及其渊源、分支、内部矛盾及其治所等,以及出土发掘的杨灿墓的制度和人物身份及其文物的研究;贵州出土文物研究,如对出土汉永远罐及其铭文的考证等;历史和地理研究,如关于播州遵义建置沿
该书稿系“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与研究丛书”系列之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展现了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的全过程。书稿由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瓷器选粹、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三部分构成,展示了古船以及包括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器等在内的出水文物照片近200幅。作为我国目前发现体量最大、保存较完整、船
本书聚焦于郑州至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核心区,包括环嵩山分布的古伊洛-黄河流域以及淮河上游的诸多水系,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早期社会复杂化过程。基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本书将中原中心区划分为八个不同的小区域作为基本的研究单元,详细讨论各自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聚落形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整合。研究表明,区域之间的文化与社会发展
本书是2001年、2004年、2005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涪陵区博物馆在北岩墓群的发掘报告,详细公布了北岩墓群从西汉早期延续至清代的52座墓葬,其中西汉至新莽时期墓葬20座、东汉时期墓葬27座、东汉晚期至蜀汉墓葬3座、宋代时期墓葬1座、清代时期墓葬1座。这批墓葬的发现,为峡江地区汉墓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此外,本书还收录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7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守礼”,主要展出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玉器,体现中国礼制从萌芽至成熟过程中玉器承载的礼制;第二单元“慕古”,主要展出两汉至宋元时期的仿古玉器,体现后代对前代在器型、纹饰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第三单元“开新”,主要选取明清时期精美玉器,展现明清时期法古开新而又充满生机的玉器工艺。
本书为介绍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区)红色标语资源的综合性图录。全书文字约5万字,彩色图片150余张,图文并茂,翔实地介绍了吉安市13个县(区)的100余处红色标语。全书内容以吉安市13个县(区)划分章节,按照介绍的各县(区)红色标语数量,由多到少排序。文字内容包括标语保存地点、标语内容、标语载体、标语书写材料及标语说明
百砚千姿
本书对成都城组成各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详细罗列历年来罗城城垣与城门、主要沟渠、主要街道、衙署池苑、佛寺及造像坑、民居里坊、乡里聚落等领域的考古发现,以及子城城垣、牙城城垣、羊马城城垣、主要河流等考古材料,结合前贤的学术成果开展深入辨析。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唐宋时期成都城的基本面貌,并梳理其发展与变迁的脉络。借鉴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