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以19、20世纪之交尤其是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至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这段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围绕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内部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根本性问题——“革命还是改良”的问题,以对资本主义时代的认识、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选择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三个问题为研究主线,按照历史的逻辑对关切论争主题的最主要和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
本成果主要围绕“马克思开辟的国家观道路”这个中心而展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文献梳理和理论阐释相结合、历史发展和逻辑演变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究马克思开辟的国家观道路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价值,特别是把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从规范的层面尝试性探究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力图为指导和推
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的合作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研究马克思合作思想的新视角,从两个方面拓展了对合作概念的分析:第一,合作不仅反映生产关系,也是生产力的体现;第二,合作是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相伴随的,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长河中来考察合作。并从马克思合作思想出发研究共享经济,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协作与分工社会生产力;共享经济
本书主要是基于“新唯物主义”视角探析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深度耕耘,对一系列关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澄清。这些问题包括: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问题意识、论域、主题和变革逻辑,以及马克思哲学对传统西方哲学理论建制的瓦解和超越。本书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
本研究以哲学人民性的历史演进为逻辑前提,以马克思哲学人民性为原生理论基础,提出并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性新概念,再以此为基点,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性创新的根据和基本路径,进而循着创新问题和基本路径,探究现实世界人民性时代化创新思想,并自觉进行现实世界人民性关键领域的创新,从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性新理论体系,即人
本书以列宁原著为文本依据,全面梳理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破解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遭遇人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之需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指导。首先,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回答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如何产生的问题;其次,厘清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索历程,
本书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了三个崭新因素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过程,并且阐明了三个因素间相互关联。接着又从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角度说明了三个崭新因素还是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性创新。“三个崭新因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三大支柱”: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后两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准备付印和出版的,第二卷于1885年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先后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出版。1872年4月8日,《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在彼得堡出版,它是《资本论》的第一个俄文版本,也是《资本论》的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