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是“心灵塑造者”系列(8册)之一。本书旨在让读者概括性地了解弗洛姆的生平经历及一些重要的研究工作。第一章介绍了弗洛姆的生平,让读者看到了弗洛姆是怎样在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中提出其观点见解的。第二章到第四章向读者展示了弗洛姆对人类处境的分析、他对个人关系的审视和建议、他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治疗取向的提出,以及他社会的探
本书主要研究了皮尔斯存在图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多可读性。首先从介绍存在图多可读性的表象逻辑入手,即介绍在系统内存在图作为命题和推理的不同的读出方法和规则,其次探讨了存在图多可读性的深层逻辑,即存在图作为逻辑系统整体上的多视域解读,最后挖掘存在图多可读性的底层逻辑,即图式系统产生多可读性的根本原因,并从皮尔斯广义逻辑学的
本书是从面向未来的理想型的立法协商机制角度出发探讨的,即假设在已经长治久安且成员均为具有公共理性的居民情况下,如何实现良性的立法协商,并就现实社会的立法协商机制作了探讨。基于罗尔斯“重叠共识”的“立法协商”比中文语境“立法协商”概念更为宽泛。“重叠共识”视角下的立法协商问题,包括:重叠共识的法哲学基础是什么,如果要形成
本书为学术研究专著。在政治哲学的理论图谱中,柏拉图为我们展现了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想国”,罗尔斯则在“后传统形而上学”的语境中系统而完整地提出了“良序社会”的理想图景,将“多元民主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良序社会”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阐述了“良序社会”
本书从奎因的语言哲学思想入手,在物理主义和心理主义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其语义学观点,构建基于奎式理论的自然主义语言学理论框架,提出“自然语言习得”这一概念。书稿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涉及国内外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指出研究内容、目的、意义等;第一章回顾奎因哲学?
马里亚特吉与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们最常赋予阿伦特的几乎到了滥用程度的一个词,即“原创性”。那么,阿伦特究竟原创了什么?她是如何原创的?本书以“争议”为背景,以多维“对话”为引线,更“现象”更“悬搁”地去探查阿伦特思想图谱的蛛丝马迹,并将文本置于其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必要时还会放在哲学史背景中考察哲学家们的概念创制及其斗争,抽丝剥茧地理清阿伦特富有理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犹太思想在二十世纪之交的德国、施特劳斯对“犹太人问题”的哲学反思、施特劳斯的雅可比批判与泛神论之争、施特劳斯笔下的斯宾诺莎宗教批判等。
本书在深入研读贝格尔职业生涯尤其是后30年间所发表的重要宗教学英文著述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旁及西方宗教学界其他名家如布鲁斯、英格尔哈特、卡萨诺瓦、柏拉克等在相同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对贝格尔的宗教思想尽可能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公允评价。本书立足他早期世俗化命题证明的思辨策略分析、中期证伪该命题的事实证据归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是确立美国精神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美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他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他去世140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理查德森利用爱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