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是由一系列建筑、历史地标、历史街道、桥梁和遗址共同构成的空间综合体。它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并在20世纪实现了公众化转变。历经七百余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道路、祭祀礼仪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本书由多篇规划行业专家的原创性文章组成,围绕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主旨人民城市,规划赋能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意图接续之前有关空间治理的探讨,从不同层面、多维视角来探究人民城市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以及规划如何真正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从而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本书所包含的二十余篇文章,从多个
如何实现历史城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的慕尼黑可以给我们讲述很多的故事。首先,建设步行街,提升老城区价值,刺激经济增长。第二,用老街坊里的新建筑满足对环境品味最挑剔的要求。第三,见缝插针地加建有电梯、有护理的养老住宅。第四,老城区里建设大学,拥有了年轻人和教授、学者,就拥有了未来。慕尼黑在2018年全球最
“北京文化书系”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是一套围绕北京文化内涵主题,深入阐述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内涵的大型系列丛书,共计48种,分为4个系列,本册属于“北京文化书系·创新文化丛书”。该系列丛书系统记述新中国成立以
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轴线,更是北京市民群众的中轴线。中轴线申遗保护,公众参与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下首开人的接力付出,为首都历史文化传承呈上一份底稿,更希望发出一份呼吁,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中轴线的独特价值,认识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意义,共同参与到中轴线的保护和复兴中来。本书编者是对首开集团参与建设和维护的北京中轴线及其周
本书系统梳理了城市空间、城市历史风貌区、城市特色、城市软实力、开发区景观等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相关城市景观理论,阐释了宁波港城文脉与现代化;剖析了宁波城市文脉表征物与宁波中心城区城市特色,构建了城市空间特色的评价模型;评价了宁波中心城区城市特色空间的现状;识别了宁波城市空间特色的总体状态与空间分异特征。继而围绕开发区景
本书从城市更新“规划和设计”的层面出发,聚焦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思路和实际落地情况,展示了三十多个不同类型的优秀规划设计案例,从设计构思,到设计实景图,提供了大量的设计内容资源,呈现了近几年中国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的新面貌。
本书记录了雄安郊野公园工作背景,收集整理郊野公园所在区域的原始情况、乡愁记忆,全方位梳理郊野公园规划成果,收录十四个城市展园及城市林设计方案,全过程记录规划编制、公示、报批工作,总结郊野公园规划工作模式、方法等可借鉴经验。雄安郊野公园着眼可持续发展与运营,瞄准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的
本书全过程记录雄安郊野公建设和开园运营工作,总结规划建设经验。主要包括征迁及土地征转、乡愁点及古树名木保护、“一会三函”审批、十四个城市展园及城市林建设纪实、开园运营全纪录及雄安新区举办2025年第五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筹备工作等。本书对于展示雄安新区郊野公园建设过程有重要意义,对规划师、设计师以及城市建设者具有重要的参考
本书阐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三大常见病症——千城一面的“失根城市”、破碎断裂的“失能城市”和无序蔓延的“失态城市”,并针对性地提出治愈城市病的空间策略,回应中国营城文化复兴的若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