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世界潮流的中国现代文学,处处显示出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在西风东渐的20世纪上半叶,渐成大波的现代主义思潮也涌入国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本书通过分析现代作家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意识或因素,尝试梳理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文学中的流脉。
本书在保证原有文学史含量的前提下,对文学经典作以具体的阐述与说明,同时进行适当的深化,简约地阐述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并分析作家作品。不割断文学发展的流脉,宏观地、整体地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嬗变。本书以文学史发展为主要线索,在它的广阔背景上叙述各个时期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分析在时代背景下的审美特征。
《中国文学1949—1989》是洪子诚先生对20世纪文学史研究的典范成果,试图建立新的叙述体系。他从当代文学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出发,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状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描述“当代文学”文学体制的建立,文学高度“一体化”的形成和削弱、崩溃的过程。
本书是研究两汉文学思想的专著,“力求给有汉四百二十六年文学思想予以较全面之推阐与较中肯之评价,一则以重新评价西汉中叶经学隆盛期之文学思想、两汉之转折期之文学思想与东汉末年变革期之文学思想为重点,以显其隐奥,以示其流变”。在撰写方式上,本书没有采取通常的按时间排列作家作品的方式,而是将“史”与“专题”的研究相结合,以在广
以文学史为线索,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凸显各个时期的主流文体和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作品,附论非主流文体和一般的作家作品。述评主要文体、作品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源流、因革关系。
本书收录了《人民·时代——关于崔德志同志》《当代作家小传·白朗》《当代作家小传·萧军》《从失落开始寻找——论达理的创作》《木青创作三题》《于德才:文化与时代》《奔向自由——谢友鄞短篇小说的形式美感》等文章。
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两者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度,但两校文学在主题内容、文体类别、话语风格方面大相径庭。西南联大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延续并发展精英文学传统,希冀以优美的文学作品改造人心,影响社会;“鲁艺”坚持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
《上海当代文学创作史实述要(2000-2017)》的编撰就是试图呈现“新世纪上海文学”十几年来的整体状况和发展情况的努力。该书分为“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两部分,分别通过编年史的形式从“文艺思想与文学评论”、“文学创作”、“文学活动与事件”和“文学期刊”“网络文学平台”这四个方面呈现出2000年至2017年的上海文学
一、该书名为《上海当代文学创作史实述要》,其目的是通过对上海当代文学创作史料(不包括文学批评)的梳理,呈现上海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该书按时间顺序共分三卷。卷一为1949年10月前后到1976年10月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卷二为1976年10月到1999年12月(整个“新时期”至九十年代结束)
本书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编撰,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高校、研究机构、文联、作协的文学评论家撰写。本书以“新时代湖南文学发展研究”为主题,分析了2018年湖南文学的发展形势,以及湖南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和状况。通过对湖南作家、批评家、文化专家的成果的总结、分析与评价,在历史性和现实性双重观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