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成为多民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云南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各民族是存在交流、融合的客观事实的,民族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云南民族发展史纲要》分九章,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云南民族发展的历史。
《羌族姓氏文化研究》一书为四川省阿坝州2017年社科资金项目(项目编号:ABKT2017049)研究成果。《羌族姓氏文化研究》主要对羌族姓氏的起源、发展、衰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几千年以来出现在重要历史典籍中的古代羌人的姓氏进行了整理和收集,并对现今居住于岷江上游地区羌人的主要姓氏进行了调查。
《吐谷浑史研究》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吐谷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吐谷浑民族自我塑造过程及其与周边民族区域互动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考察,探讨吐谷浑民族过程的一些重大转折及其发生机制。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揭示吐谷浑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进一步探索和澄清吐谷浑历史的若干具体问题,充分展现吐谷浑的民族过程
本书由通史、典志、传记、考异、图表、大事编年及主要文献书目七个部分构成。通史部分论述了元末明初的东北社会局势、元廷北徙之后被称为北元及其与明朝的较量、北元与明朝及高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北元政权灭亡的发展历程。典志部分包括地理志、民族志、政治志、经济志、艺文志、宗教志及民俗志等。传记部分包括帝王、王后及文武百官的传记。考
东丹国是辽太祖灭渤海国后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为辽之藩属国,立国57年后废之。以往学界对东丹国的研究一向比较薄弱,亦不系统。撰写东丹国史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前辇学者从未触及的课题,这本《东丹史》属拓荒之作。本书的内容涉及到东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及重要的历史人物等。在东丹国号、贵族大氏姓氏、国民南迁时间、官制、东丹
辽夏金元史学增添了民族特点,呈现出新的气象。其中,少数民族史学批评的开展为民族史学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经典的阅读与流传,造就了各族知识精英,有力地推进了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发展。这一时期史学批评成果尽管不能宋代相比,但具有史学批评内涵的言论、论著也彰显了辽夏金元的史学观念,只是各族批评者史学素养参差不齐,见解精粗相杂
本书是藏籍译典丛书系列之一,又名《朗氏灵犀宝卷》,是元代大司徒·绛求坚赞的代表作。内容包括天神种姓朗氏世系、珍贵史籍《朗氏灵犀宝卷》和人种来源、阐化王扎巴赞所著《天神种姓朗氏家族单传传记》等。
《北国石刻与华夷史迹/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以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各种石刻为研究对象,以墓志为主,兼及石塔、经幢、墓碑等,而这些石刻中,内容又以唐代墓志为主,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与北方民族(如回鹘、仆固、浑部、葛逻禄、薛延陀、党项)史的重要资料;有的墓志则对探讨唐代西域、敦煌历史及中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荡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混居杂处、冲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本书分为“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认同”两大部分,通过详细解读汉赵国号的取舍,赫连勃勃的民族心态,吐谷浑的“中国”认同观,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胡汉服饰、姓氏、供
来自西域、蒙古高原、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多元宗教信仰体系,迁徙到相同的地理空间,身处一样的大文化背景。从中国历史的短周期堆积与长时段剖面来分析,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从相濡以沫到相忘江湖,经历被中国历史认同到中国历史认同的历史变迁,最终一个民族的记忆演化为一个记忆中的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本书以古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