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一)《六十四卦》(即《经》)。(二)《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三)《系辞》,同今本《系辞》有相当出入,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今本《系辞·下》第四章的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四节又在上述的佚书之内。
本专刊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办的有关我国古代诸子学术、生平研究的论文集刊。此为第九辑,为'新子学专号',共收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英国等国家与地区研究学者等的论文、书评等30余篇,体现了近期诸子特别是'新子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周易外传》七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知是书始撰于顺治十二年,为王夫之有关《周易》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发挥其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之一。是研究王氏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这部书的主要贡献是对易象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批判了"道学"太极说和道器说,把朴素辨证法推向一新高度。 《易图明辨》十卷。清胡渭撰。此书
《论语》全书二十篇,约一万五千字。《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很多章节都说到了为人处事的问题,教导人们要正直磊落。全篇中强调最多的就是为人一定要有“仁德”。 在学习方面,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做到经常温习学过的内容,勤学多思才会有收获。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关于治国的道理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儒学历程简述、儒学关键词、懦学与当代社会等,对儒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儒学的特点是言行一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只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表面的东西,与自己心灵深处没有关系的东西。本书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
《孔子家语通解》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孔子家语通解》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体现了我们对《家语》相关问题的基
历史的丰碑·思想家卷--儒家文化的宗师孔子
令人以孝道为核心而明理的培德教育,其所以可贵,是因为只要精进不懈,一定会明心见性。达此目标,天性当家,人可以自控命运,得大自在。心明自在,无需说得,这哪里是目明百步之外的离娄所能相比?为此,孟夫子在全书结笔的《尽心》篇,要求我们务必做到“尽心”,即全副身心悟道,并且乐而习之——愉快地时刻付之实践,以验证圣贤之道的光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