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末中国教育学的研究专著,作者以1901年至1911年为切入口,系统呈现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状态及发展状况。清末作为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阶段,其”学”与”术”的分野有其特殊的时代烙印。就其引进的目的来说,现代教育学是作为致用的”术”而引进的。以”用”为目的、西倾的学术心态,是清末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状态。重建这一时期的基本史
书稿用小创意的方式,聚焦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呈现具体的做法与思考,涉及开班准备、班干部培养、家校沟通等多个方面。书稿中关于班级管理的创意,按“班级建设多创意”“学生成长有妙招”“家校共育讲策略”三个板块阐述,并以精彩的实践案例呈现,细细道出了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每个案例后皆有作者的“锦囊妙计”。作者深谙一线班主
从事教育研究不仅是教师认识、分析和解决复杂教育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变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做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本书分为“教师需要做研究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我们研究什么”“我们如何做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五章,以丰富鲜活的案例、生动平实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就开始关注教育问题,他认为改革教育可以阻止和消灭战争,尤其重视教育在人性养成中所起到的作用。本书于1926年在美国和英国等地出版。在本书中,罗素从家长和哲学家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什么是理想中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让年幼的孩子尽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却又可以规
本书介绍了“群体式”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之问题提出、概念界定、教师角色、了解学生、岗位设定、岗位培训、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和协同育人,以及“群体式”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多功能载体和初步成效。
本书是肇庆学院教师教育改革的成果,既有理论的建构,又有经验的总结,还有政策的咨询,真正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科学性。全书梳理了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成果,对广东、湖南、江苏等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改革的经验进行了介绍,重点对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建设进行阐释,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全书共包括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特色学校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家校合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
乡村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肩负着乡村教育发展使命的乡村教师发展就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本书深入调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从理论到实践,对于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本书的研究具有独到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本书的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篇
本书以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指导,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研究选题、教育研究设计、教育文献收集与整理、教育研究资料分析、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等内容,努力反映江苏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和特色,坚持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科研实务相结合,突出专业
本书注重中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成长、学习、生活、娱乐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全书共8章,包括走进职校,走近心理世界;我的青春我做主;良好人际,你我同行;美丽青春,自控自律;我的情绪我负责;求知路上,扬帆起航;休闲与娱乐;我的生涯我规划等内容。每个主题都围绕当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