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以全国29个地区的林业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从外显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林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Entropy-Topsis模型以及2006-2012年省际截面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较大,省际分化明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的兴衰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全局,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农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带动。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多维空间组织模式,能在效率、收益、灵活性方面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是适应当今世界资源配置高效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
本书旨在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的特征、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和归纳。作者分析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具有“八化”特征,即生产主体规模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生产运作资本化、产品营销品牌化、产品延伸
小农户生产是中国农业的基本面。当前中国小农户群体明显分化,形成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户为代表的现代小农户、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兼业生计型农户,以及以满足家庭简单再生产需要为导向的生存型农户等基本类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是探求加速兼业生计型农户和生存型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型的有效路径,推进以兼业生计型
本书包括明道取势——宏观环境与发展取势;砥砺奋进——经营转型与管理变革;管控有术——激励管控与营销策划上、中、下三篇,。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实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以耕地保护的根本目标是耕地生产力的保护为基本观点,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的新思路。《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在耕地生产力评估、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及其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
《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首次系统阐述了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和推进集体林经营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对集体林所依存的农村社区、农村土地权利、集体林权内涵及其他与集体林相互作用的社会体系
《汉书•艺文志》有言:“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以许行为代表,宣扬重农思想,参与百家争鸣。后来经过稷下学派和吕氏门客两个发展阶段,农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农学和农学家中得以复活和延续。重农思想、民本主义、农业管理和生态农学是中国古代农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考察农家的流变沿革、思想内
基于低碳约束和空间计量的视角,对中国农业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相关探索,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波动幅度大,且省域间的异质性明显,存在空间依赖性。(2)控制个体异质性后的农业技术效率高于传统SFA估计的结果,低碳约束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改善,农业TFP增长属于单轮驱动模式,有明显的阶段性且空间差异较大
新型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包容性,绝大部分劳动力是否广泛受益于经济增长;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城镇劳动力、外地农村劳动力和本地农村劳动力,是否仅仅由于户籍身份的不同,在分享经济增长收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本书从发挥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和缓解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有助于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可持续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