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腐败”,是相对于“大腐败”而言的,又可以称为小腐败、亚腐败、非典型腐败等等。“微腐败”实质上是一种潜规则,风行于世,却又见不得阳光。它有许多表现与作风问题互为缠绕,难以厘清。但正是这些小错小病,腐蚀着党员干部的心灵,扭曲了社会公众的价值观,败坏了我们的党风政风,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对待“微腐败”,必须坚持从
李芬编的这本《社会分层影响社会福利状况的研究--基于海口市实证调查的分析》采用阶层分析、制度分析的方法以及社会调查的手段,通过对中国南部一城市的800位被访者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文献资料的分析,在描述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与社会福利体系的基础上,从福利供给与福利需求两个方面分别考察社会分层对社会福利状况的影响。基于实证分析资料
柴定红编写的《中美社会工作专业化比较研究》在专业化的特征要素论、过程论和权力论三大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具有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特征一过程理论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容要素框架与相应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对中美两个国家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情况,包括现状、特征、发展前景及其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
本书从对贫困的解读切入,从分析公民的生存权利入手,对社会救助权的概念、价值内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些研究不仅对社会救助制度,而且对当代中国贫困问题和解决都具有意义。
本书将无处不在的守门人现象概念化为“运用权威、技能或专长实施无涉自身利益的规范性评价,并以此促进用户对被评价对象的认识,进而影响用户分配相关稀缺资源的决策”。书中从守门人现象出发,对纷繁芜杂的守门人现象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考与提炼,努力探索守门人对于社会生活、组织决策和管理新思维的启发,*后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
本工作文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公务员局)综合管理与培训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组织编辑,是“广东省公务员瑞典专题研究班”第四期的培训研究论文。学员们用论文的形式,运用所学公共管理理论并结合瑞典公共管理经验来深入探讨广东公共管理实践,涉及公务员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社会政策和公共治理等各个方面,对
本书介绍了法治民生的含义,指出了法治是破解民生难题的关键,系统解析了法治教育、法治收入、法治医疗、法治养老、法治住房、法治环境、法治民生安全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论述了民生法治化的路径和保障,*后对2015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民生发展指数和2015中国地级地方政府民生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其瞩目之处不仅在于其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宏大的水电工程,还在于三峡移民是世界工程移民史上规模空前的。百万三峡移民在迁入地适应性如何,值得探究。本书分十一个章节,先从大方面对社会、移民和三峡移民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再从小处着手,从自然环境、人际、生活、生产、心理等方面进行详解,并对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加以探
《国与家的博弈: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史》作者姚建平从国家与家庭的视角,系统分析了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提出了中国未来儿童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和尽快构建适合国情的现代儿童福利制度,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书以我国儿童福利思想、制度和政策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视角,以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没有对行政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就难以实现行政管理中的“善治”。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行政文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六大方面:从管制型文化向服务型文化的转变;从物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变;从“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的转变;从职权文化向职责文化的转变;从“官本位”文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