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思想,孟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以及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且深远。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帝王和学者对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双向义务”的君臣关系主张以及肯定“汤武放伐”的“易姓革命”思想等持批判和否定态度,但自从朱熹将《孟子》编入“四书”,著《四书章句》以来,孟子思想作为儒家正统思想获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是一本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解读的作品。《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不仅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创作思路上也别具特色。本书共分六章,分别讨论了《论语》的主旨、材料、结构、文体、语言、文风,展现了《论语》作为古代语录体散文经典所具有的种种魅力。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从全新的文章学的视角走进《论语》,在体悟孔子人生智慧、处
本书以中华书局王孝鱼《庄子集释》点校本为底本,参考其他校刊成果,并吸收作者多年庄学研究成果编纂而成。每篇设“题解”“庄子说”“简注”“今译”“说庄子”四个部分。“题解”是对整篇文章主旨的解读,明篇名之要义。“庄子说”重点对原文点校。“简注”对字句的注音、解析,除个别辨正外,力求简明扼要,不做旁征博引。“今译”是对原文的
本选题对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今通行本(书中称今本)三种版本的《老子》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了详细比较和深入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子》的成书以及流传过程进行了探讨,结合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对《老子》各篇章进行了简明的翻译、解读与评述,提出了一些新见,辨析了战国晚期混入并长期附着在《老子》一书
本书作者不断在近年关于新儒学的讨论中获取新知,同时也以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为自己做思想补养;其以开阔的目光、理性的思辨力度,从历史和现代文化的时空中积累资料,把翔实的知识积累与所研究客体相结合,既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宏观解析,又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作家的个案解析。本书从儒家传统与新文学的审美取向中进行解读,在许多容
本书以原始道家老子和庄子、原始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从天人关系论、人生价值论、人生境界论、理想人格论和人生修养论五个方面,作出全面系统的阐发,深入浅出。今天读来,仍不乏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英汉双语国学经典”系列图书已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该书为“英汉双语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之一。《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本次整理英文部分采用理雅各译本。在此次重新整理的过程中,还对原英译部分明显误译、错译之处进行了更正,并在书中做有注解。在编排上采用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本书是是对《大学》的通俗讲解,不是单纯的注解和翻译。作者用一贯的朴实、接地气的语言,将《大学》里的道理讲明白,说透彻,善用类比和大量的例子,可读性强。特点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本书是是对《中庸》的通俗讲解,不是单纯的注解和翻译。作者用
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研究论语的心血之作,本书作者从基础、孝道、夫子、曾子、孔子论仁爱篇等进行详细介绍。本书内容全面、可读性高、实用性强,本书的问世,将对继承和发扬论语研究领域作出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