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义的洪流,打败西楚霸王,夺取天下,建立大汉帝国。西汉经文帝、景帝励精图治步入繁荣,经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进入繁盛,经昭宣中兴宗室得以维系,最后被王莽偷天换日,前后共存续两百多年。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重新梳理了西汉王朝的历史脉络,生动叙述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帝国往事:诸吕之乱、七国之乱、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大变革,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助力秦国崛起为强国,还具有开启制度现代化的创新意义。福山等学者认为,商鞅提出来的国家治理与法制理论,使政治理论摆脱道德学派,“今天中国国家治理的许多特点,可以归功于这个历史传承”。本书重读法家典籍精华,对商鞅治秦的完整方略进行解译,从中总结出古代国家崛起的政治制
本书内容主要是从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相继登上秦国的王位、吕不韦成为秦国的相国起,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止,共55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风雷激荡的一段时间,在这段历史进程中,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胡亥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项羽逐鹿中原西楚称霸却又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刘邦开创布衣将相坐天下的格局,萧何、张良、
中日两国专家精心筹备三年,携手四十余家博物馆的200件出土文物再叙三国传奇,搜寻真实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苍天乃死”铭砖、高陵曹操墓文物、定军山出土扎马钉……以实物回应历史,用真实召唤想象,史书与演绎之外仍然存在意蕴丰富的未知世界。
本书系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的一次重要修订。作者首先以六朝建康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康城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居民、寺院等,并对比与洛阳城的差异,进而研究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古都城坊制,是一部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城市史的力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知汉系列》第二册,从刘邦去世讲到武帝即位前,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内容一边叙事普及,一边对历史文本中的相关谜团进行释疑。一、孝惠帝是否真的有那么“仁弱”和怠于政事;二、疑云重重的“白马之盟”究竟是真是伪;三、吕后的人事安排真的是要夺取刘姓江山吗?四、诛吕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陈平在其中的作用;五、汉文帝如何以不被
《三国风云》是一部讲述三国历史的通俗历史作品。本书涵盖了从公元184年—公元280年将近100年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共分为四卷——《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与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运用现代人喜欢阅读的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小说的笔法和诙谐幽默的风格书写一个精彩有料的三国。
本书涵盖了从公元184年—公元280年将近100年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共分为四卷——《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与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运用适合现代人阅读和喜欢的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小说的笔法和诙谐幽默的语言书写一个精彩有料的三国。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本書以漢字職用學理論為指導,對《史記》《漢書》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景祐本做詳細比勘,對其中出現的用字異文做窮盡性搜集,考辨每組異文所記載的詞義,分析它們的字詞關係和字際關係,歸納用字異文的類型,形成景祐本《史記》《漢書》用字異文表,並以出土文獻、傳世碑刻材料以及前人的筆記著述等為佐證去探討用字異文產生的原因,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