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溯了吐蕃的历史源流,介绍了上古时期藏族的起源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探讨了唐朝时期吐蕃与党项,以及以党项人为主、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之间的关系,梳理了吐蕃统治西域时期,其与西域即今新疆地区诸民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与吐蕃发生过联系与交流的西北地区几个古代民族的来源与相互关系。
本书是作者对云南中老边界一个阿卡人(哈尼族支系)村寨的橡胶种植的民族志研究。伴随着半个世纪的橡胶种植,使得曾经的雨林变成了胶林,给阿卡人带来了金钱,也带来了外面的人和世界,并伴随着欢乐、烦恼和争吵。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北方游牧民族都面临着从游牧到或定牧或农耕或城镇的转型,这种转型与变迁改变了其原有的生计方式、生活空间、传统文化及心理结构。我们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为主要切入点,同时辅以青海玉树的调研及甘肃肃南裕固族地区的调研,依靠翔实的调查资料,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民族学、心理学、
2018年4月12-14日,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文莱、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新西兰等13个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共130多名专家学者、嘉宾出席在崇左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于2016年创建,是中国和东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寻求扩大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以四川羌族为例》以灾后重建的四川羌族群体为研究样本,探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羌族认同的现状和趋势,借此理解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与民族认同表现出的与文化认同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部分去认知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一是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民族(族群)
本著作基于四川成都藏文化用品街(人们通常较民族街)长期的民族志考察。在延续作者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历经6年时间完成。通过藏文化用品街的民族志考察,梳理了藏文化用品街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藏文化用品街形成的主要因素及条件,维系它繁荣发展的三种重要力量。具体主要从街道上的卖店和卖店里出售
本书从客家文化学的角度,基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全面系统地介绍客家文化。具体内容包括客家与客家文化渊源、客家建筑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手工艺、客家教育文化、客家宗族文化、民间信仰、客家精神文化、客家艺文、客家华侨。本书既可作为初次接触客家文化的读者的通俗读物,为人们开启精彩的客家文化之旅,也能为有志于客家学研究的
《环境、语境与民族生境:中国近北极民族生态人类学研究》内容按民族划分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布里亚特蒙吉族五部分。以生态人类学理论为视角,从农业民俗、驯鹿饲养、生计方式、民族植物学、国家开发政策、环境与狩猎文化、狩猎经济文化类型、渔猎文化、牧业体制变革等方面阐释近北极民族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形成的民
吐谷浑是我国南北朝到隋唐初建立于西北黄河河源到洮水流域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之一,由于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置身于不同的地缘政治关系之中.从而交通格局始终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不仅是其生存环境制约的结果,也是其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果。在十六国南北朝的特殊历史时期,吐谷浑虽然内部交通局促且集中,但其对外交通却是非常绵长
本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梳理、界定并对比辨析了与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相关的几个概念。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的来源、分布、类型、分类方法、价值和特点等基本属性。分析了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在搜集整理和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