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碑刻通志》收录碑刻88件,其中辽代1件、金代4件、元代7件、明代20件、清代44件、民国12件。分布于大石窝镇石窝村、辛庄村、广润庄、北尚乐、南尚乐5村,其中收录碑记84篇、碑阴题15则、墓题12则、幢题2则。《房山碑刻通志》的独特之处是以志的框架著述,有别于单纯的碑刻集录,着眼于地方文化,志中以镇立卷,镇下列村
《御窑遗珍》中收录的几乎都是从欧美日本等国回流的官窑精品,有的从佳士德、苏富比、邦瀚斯等国际大拍卖公司拍来的,有的接手于国外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可以看见,大多是“如新的旧器”,呈现出到代官器特有的“紧皮亮釉”的温润包浆。所谓“紧皮”即釉面经上百年岁月的风化后,浓缩成极薄的皮紧贴胎面的发出像玻璃光泽的光亮釉面。这是新仿达不
《青藏高原考古》立足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的历史人类活动,以及地质、气候、生态等科技史料,从田野考古、考古研究、科技考古、文化与遗产保护等方面收录整理了青藏高原考古研究的成果,填补了海内外学术界关于青藏高原历史文化、民族考古研究的空白,深层次揭示了青藏高原文化特色与内涵以及生态演变。
本套书完整展示了首都北京自元以来汉藏民族交往的形象历史,以文物个案的研究构成纵向历史框架,将北京藏传佛教美术与整个中国多民族美术史的发展与演变结合起来,集中考察北京藏传佛教文物,从留存的寺塔、壁画、金铜佛、唐卡、卷轴画、石刻碑铭、经板印画等个案研究入手,搜集涉及北京藏事的汉藏文史料,结合其赖以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建构北
三峡文物保护
2013年,余杭区文广新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明寺遗址进行了考察,确定对现存的法堂和塔院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后续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此次较全面的揭露,丰富了寺院类遗存的考古资料,为我国佛教尤其是禅宗僧人墓葬的丧葬方式及习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东明塔院内各墓葬的地上建筑部分,与江南地区宋墓一脉相承,
本书从炎帝、古蜀、古玉切入,以祖源记忆为线索,经过逻辑过滤、考古印证、民间藏品信息的补充,沿文化交融线和民族迁徙线,叙述华夏文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文明成型的秦汉时代的发展历程。本书对于正在进行文明重建并走出去影响世界的当下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深化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为长沙铜官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焰红石渚: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瓷器》精选了精品瓷器150余件进行出版。大量外销瓷风格瓷
颐和园是清代修建并遗存至今的皇家园林,也是我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存有清代遗留的陈设收藏文物四万余件,《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1》为《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系列中玉器卷第一卷。颐和园共有玉器藏品六百余件,年代集中在清中期和清晚期两个时期,普遍为清代宫廷玉器,尤其以清中期部分为精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晚清时期,颐和园成为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中心。特别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经常接见各国使臣、眷属,外国使臣为慈禧太后进献了各种洋式珍奇,同时为符合外国人的习惯,颐和园内特备洋式家具,供应西餐,演奏西乐。此时,洋物成为宫廷时尚,王公大臣也搜寻各式洋物作为慈禧和光绪的万寿贺礼。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