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文明是在“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延续性文明。将学术视野聚焦于黄土文明孕育下的山西省介休市有多重意义,不仅是实践人类学从社区研究走向区域研究的转向,而且在探索“复杂文明社会”的研究范式,同时将介休作为“实验地”的研究所形成的经验有可能对国际人类学界做出重要贡献。《延续的文明(山西介休的历史透视)》从黄土文明的形成
《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明的人类学考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以人类学的“黄土文明”研究为背景,围绕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展开,目的在于以本土的文化传统为资源,既从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当地发展提出独特的文化方案。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黄土文明古今变异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的文化事象。
《宜昌城市社会变迁史》描绘了新石器时代以降,宜昌古城先民筚路蓝缕、繁衍生息的演变进程:近代以来宜昌城市遭受外力冲击,经受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凤凰涅槃史;最终走向新道路,渐次实现中等城市到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的多彩画卷。全书纵贯万余年,横跨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多领域。初步梳理了宜昌的城市周期史:先民生息地望—军
本书选取唐开元末的“江南西道”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通过对唐、五代至宋六百多年间历史演进的考察,探讨该区域发展与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注重把握住城市与交通这两个具有特色的研究因子,展开对该区域发展的纵向探讨,分析该区域在新增县邑、旧有城市扩展及交通格局变化等方面的特点,最后还对几个子区域进行了个案研究。力图通过这种横向
本书向读者揭示的是,澳门不仅仅是一座赌城,还是一座拥有400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1619世纪澳门城市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人们常说的西洋文明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和孔道,澳门还是西洋文明传入中国的策源地,更重要的是,澳门本身就是西洋文明传入中国最早的承载地和积淀地。西洋文明传入澳门后,就深深地扎根在澳门这一块小小的土地上。在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
《天津史研究论文选辑(续辑套装上下册)》系“天津通史资料丛书”之一。《天津史研究论文选辑(续辑套装上下册)》从2008年至2012年间在公开发表的天津史研究的学术论文中选取收录了一些其有代表性的文章,并适当增补了2007年前发表的部分论文,供有关学者使用。论文内容涉及历史、考古、语言、文学、艺术、经济等诸方面,对相关学
《闽台历史文化研究》为“闽台文缘系列丛书”之一。本系列丛书是根据闽台两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汇编闽台两地有关专家学者的论文成果。书稿收入了蔡保全、林里、宋叶、王新天、朱昊鹭、戴冠青、陈鹏、唐宏杰、陈惠娥、刘小新、陈娟英、林蔚文、林元平、林朝霞、王毅霖、牧风等十多位学者的论文。作品内容丰富、简明扼要、准确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蔡坂村的人口与家庭结构;蔡坂村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蔡坂村的蔡氏宗族;蔡坂的家庭宗教;蔡坂村的聚落宗教;蔡坂的岁时祭仪;蔡坂村的婚姻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