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为线索,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历史描述和总体性的理论概括。它认为: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以旗帜为引领,通过文化创新、理论创新,自上而下全面推进文艺创新,是基本经验。坚持政治意识形态艺术化,审美文化形态大众化,苏维埃文化本土化,民间文化资源体制化,是基本策略。从古田会议《决
《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建构》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课题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理论与批评的结项成果。近百年来,海外华人学者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以比较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通过参照和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传统文论、文学和艺术进行了阐发,走出了一条对传统进行现代阐释的道路,彰显了中国文论的世界
本书是一本学术论文集,分五编,分别为“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战时文艺与传统想象”“修辞学与西方文艺思想史”“青年锐评”“书评”。本书收入的论文多出自名家之手,思理深湛,精彩纷呈,在不同层面反思并追问理论研究之现实感的重塑,以及知识路径变革等诸多问题及若干认知层面,对于推进当前文学理论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也
本书首先对两部不同文学主题的多模态小说进行了文体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采用了混合方法设计。研究结果显示,文学主题前景化对读者阅读情感,特别是自我与他者感知深度的加强具有显著作用。本书提出了一个包含多模态文体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将多模态小说的文体分析与读者在阅读后的真实反馈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书以《三子口义》为中心,探究林希逸三教融合的思维方式与阐释策略,分析其以三家资源注解《三子》的具体阐释过程及其得失。同时,充分考察林希逸评点《三子》的文章学思想,分析其对艾轩学派重文观念的继承与新变。
非虚构:文学纪实与荧屏像志
本书通过汇聚国内外世界文论与比较诗学领域最活跃的一流学者,是国内唯一面向多语种译介国际文论界与比较文学界前沿成果的学术著作。内容包括“前言视窗”“现代斯拉夫文论”“理论旅行”“学人专论”“佳作评点”“名家访谈”“学界动态”“新书简介”等,引介国际学界“世界文学”理念反思与世界文学理论新探最新成果,有效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剧本写作教程》(第二版)以指导剧本写作实践为编写目标,设置了模块化的内容构架。本书从最基本的剧本规范格式入手,结合具体剧本,介绍剧本的结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便于学习者整体掌握剧本的写作技巧;分别介绍电影、电视剧、戏剧等不同类别的剧本写作,内容由易至难、由基础规范至整体把握。同时每一小节后面都设置了具体的实
该书稿是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与建设成果,集中展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文学理论系列课程的学科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成效。该书内容上共分两部分,上编为‘“教学实践与反思”,是课程建设及教育研究的相关研究与探讨;下编为“理论思考与探究”,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现。该书具有问题意识,学科前沿性强,在内容上理
本书主要讲授了影像语言系统、解说词的功能与作用、解说词的布局设计、解说词的风格塑造、解说词的写作技巧、解说词的修辞手段、新媒体语境下的纪录片解说词等内容,特别针对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的特点,开辟专门章节进行分析。书中所选案例均为近年来经典解说词案例,图文配合得当,篇幅适中,实用性强,可以作为影视传媒类专业教材,也可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