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集子的缘起,应当说是我承担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过程中一个新的想法,或者说是附带性的科研成果。根据我所服务的中央民族大学公布的教育部下发的文件精神,我于2004年下半年提出申请,2005年上半年承蒙不弃得到批准,于是就按照自己事先设定的课题一步一步地实现。我当初拟订的课题大致有两个:一是“唐朝对河北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铸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而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华原典犹如一位母亲,以她丰富的乳汁使我们民族的每一个细胞都贯注了生命的创造力,接续文化传承、宏扬人文精神,对中华民族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将对整个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中
燕京学报(新二十七期 二00九年十二月)
本书内容包括: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汉帝国与边疆诸民族的关系、汉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汉人的学术与信仰。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大学教授。《中、国通史》为其重要的历史普及著作。本书为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才,共同撰写而成。金书按朝代共分七卷(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近代史),凡丸十余万言。所记上起旧石器
本文集收集了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以来,已发表的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相关的技术与经济状况的研究文章,内容涉及当时的农业、家畜、动物的DNA、人类食性、冶金、制陶、石器、玉器、冶炼和盐业遗址等。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科技考古、经济史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积累而成,系统研究了司马迁其人,史记的成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可读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环境卷1》收录了自“中华文明探源T程”开始以来,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与文明形成、早期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文章33篇。内容涉及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演变、植被面貌、自然灾害特征、重要遗址和重点地区的古环境重建、环境特征对古文化发展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等方面。《中华文明探源工
该书围绕佛教在走近民间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民间信仰、民间生活乃至民间文学的影响,阐发了佛教对中国民间社会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具体来说,即就民间社会心理、民间社会生活、民间日常生活、民间传承文学四个方面简要地阐述了佛教对于民间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普及一些有关佛教方面的基本常识。
姓氏、名字、称谓,说到底就是中国人的姓名问题。“中国人的姓氏”解释了姓氏的概念、起源、使用及发展、尊卑及中国姓氏趣谈;“中国人的名字”讲述了中国人的名和字、中国人名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怎样取名;“中国人的称谓”说明了什么是称谓,并分析了称谓的类别、称谓与社会变革、称谓的等级差别及称谓内涵的嬗变。了解了中国人的姓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