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家们围绕“寻找刘崎遗存”、“对话琅岐乡贤”、“品赏嘉登海韵”、“回味故乡风情”等内容展开描绘。主要包括:远去的渡口、海天苍茫看金牌、寻找千年甘棠港记、在闽江口拜见朱文公等。
《三津谭往(2014)》是2014年“问津讲坛”的讲座及读者听后心得的结集。本辑收录的文章除主讲稿外,其他文章则出自于《渤海早报》“书虫”及“悦读周刊”栏目。内容包含了天津城市发展史上,与天津有关的名人旧事。讲座人均为天津地方史专家,且学术成果见诸天津各大报刊及出版机构。《三津谭往(2014)》的出版在提升天津城市文化
《九河寻真(2014)》共收录文章69篇,外有附录多篇,近38万字,分为社会与文化、风俗与史迹、人物与事件、综述与随谈等四个板块,以及卷首序言,卷尾后记。该书内涵丰厚不冗,内容广泛不紊,体例规范不散,文字质朴不华,其中不乏精彩篇章,多有生花之笔,特色鲜明,异彩纷呈。
《鼓浪屿研究》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厦门市社科联合作出版的综合性论*丛刊。该刊辑录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学术文章,以期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了解、渗透与互动,搭建鼓浪屿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推动鼓浪屿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书是《鼓浪屿研究》(第3辑),由周旻主编,内含《记里布与厦门开埠》、《
书从易水河的历史开始,讲述了易县的城市历史、人文特征、地质风貌等。本书是讲述易县历史变迁、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的知识性读物,非常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从历史、地理、人文和风情等多角度讲述了易县这座“千年古县”。本书从人们耳熟能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古绝唱开始,讲述了易县文化以及
《费县读本》对费县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系统挖掘,是一部融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的通俗读物。全书结构科学合理,语言晓畅优美,内容丰盈充实,装帧典雅大方,是费县的一张精致高雅的文化名片,为宣传、展示费县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烟台一瞥:西方视野下的开埠烟台》是一本反映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烟台社会生活方面的书籍。共收录了8篇彼此独立的文章,有当时当事人的现场记录,也有亲历者后来的回忆文章。当时旅居烟台的西方人对当时烟台社会状况的历史记录,特别以西方视野的这些记录,对于我们今天回顾、总结和反思那段历史,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厦门》通过英国传教士麦嘉湖对自己亲身参与的传教活动以及信徒们的皈依故事的描述,记录了厦门、漳州、灌口、惠安、蒲南等地基督教从无到有的组建与发展壮大历程,并对厦门及其周边地区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比较学意义上的叙述。
《新疆志略》是许崇灏关注边政,主持“新亚细亚学会”时的研究成果。凡选编入志的史料,均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采取务实之句,剔其溢美之词,不褒不贬,如实记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内涵意义、发展历程等基础理论;针对澳门历史城区保护管理现状以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对澳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实施策略、具体方式、技术手段等进行系统分类,并做出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针对澳门历史城区典型地段展开了个案研究,经由实践层面的物质性实证研究,提出具有技术针对性的保护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