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南开大学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系列文集的第二辑,主要围绕三个论题展开讨论:作为知识传播实物载体的简牍、写本、石刻中反映出的知识与社会的互动;文本与文学叙述在知识传播中的历史定位;思想与信仰中的知识储备及其发展变化。
八卷。萨囊彻辰《蒙古源流》为记元以后蒙古族史之重要著作,原汉译本经蒙、满文转译,颇有舛误。沈氏博采正史、方志、佛典等数十种资料,对其进行校勘、疏证和注释。于原书人名、地名、蒙语音训、史迹,皆有考订。如据《藩部要略》和《西域图志》考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世系,据《续文献通考》、《武备志》辨析明代兀良合三卫部落等,对翻译或记
1911年,张尔田发表了他的《史微》一书,这本书积清朝二百年学术之大成,揭示了中华原文明的本质。本书为考镜六艺及诸子学术流变而作,分八卷三十八篇,附篇四。卷一以史学为六艺、诸子之源,及史官沿革。其余各卷分论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术、“五经”宗旨等,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其所引据,多秦典籍,于清代学者之说则唯取章
本书稿共收录论文9篇,札记与史料2篇,书评论文1篇,书评4篇。内容涉及中古时期的政治、思想、美术、社会生活、文献等多个领域。作者中既有对现有史料的再发掘与研究,也有对新出土史料的分析与探讨。其中不乏对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成果。
全书共六章,依次为“有关纸的发明”、“纸以前的书写材料”、“木简和竹简”、“简牍述说的书写世界”、“楼兰出土的文字资料——木和纸的并用”、“由汉到晋——由简牍到纸”。本书在2007年曾经翻译出版,后来作者又增补新作两篇,故此次作为增补新版重新翻译引进。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借有形之珍宝,讲述了日本2000年的精神史。何为“精神”?它是个人、共同体生存的力量与姿态,是文化的精髓,也是一个民族的行动根源。作者长谷川宏跨越美术、文学与思想领域,在日本国宝中几经筛选、反复取舍,终于选定代表着日本精神之精髓的约60件珍品,连缀起日本从绳文时代到江户时代的2000年精神史。铜铎中
本志为全面、客观、系统记述1978-2010年上海市开发区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上海市行政区划内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工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监管区、金融贸易区、旅游度假区等各类经济开发区。框架结构分为述、记、志、传、简介、表、专记、附录。共10篇、48章、201节。
本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青少年世界文明教育文库》之一种,也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现代印度文明恒河圣水的洗礼》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翔实介绍现代印度文明,对人们了解和认识现代印度文明,促进中华文明与现代印度文明的交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由东北亚国别区域研究中心主编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辑包括“特稿、开放吉林特色研究、文化与文学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国际教育比较研究”五个栏目。意在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激励相关领域的学者立足时代需要,开辟东北亚国别区域研究的新境界与新路径,互相交流,互勉共进,以实干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成果。
本书用图说话,以4000多幅手绘图和简洁的说明文字,展现了日本自古坟时代至昭和三十年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物,涵括武具、衣装、酒食、工商、游技等9大类250多个专题。本书堪称日本版的《天工开物》,以万物图鉴的形式,带领读者认识日本的传统器物、风俗文化,领略日本美学的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