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西方哲学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辑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两辑(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号、12月底出版冬季号),每辑25万字,接受海内外学者在西方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历史性或系统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学会通为主题的高质量专题学术论文(10000-15000字,编辑许可的个别
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讲授过两次柏拉图《高尔吉亚》研讨课,第一次是在1957年冬季学期,第二次是在1963年秋季学期。1963年讲稿的中译本业已问世,与之相比,这本1957年的讲稿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更完整,讲完了整篇对话,而1963年讲稿不包括《高尔吉亚》结尾的神话部分。第二,1963年讲稿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在实证主义
学界对欧里庇得斯与智术师关系的关注由来已久。诚如本书副标题所示,作者并没有直接讨论欧里庇得斯与智术师的思想渊源,而是主要关注作为剧作家的欧里庇得斯如何巧妙化用智术师的观点,进而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手法在剧作中化用和呈现。科纳彻强调,质言之,欧里庇得斯是一位思想前卫、技艺炉火纯青的戏剧大师,而非哲人。欧里庇得斯对智术师的借鉴
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本书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根据康德本人的提法,他的哲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批判时期,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大作陆续问世,康德的学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在世时,德国的许多高校就专门开设了介绍和研究其学说的大学课程。康德的学术生涯受到过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当代其他启蒙思想家一起,汇成一股强大的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想巨流。歌德曾说:狄德罗就是狄德罗,他是无与伦比的。“狄德罗一生笔墨生涯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其文章语言优美、流畅,有很强的可读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近现代理论从不同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怀疑论曾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促使康德开创了德国的哲学革命。现代的实证主义以及第二代的马赫主义、第三代的逻辑实证主义都把休谟看作他们的宗师。实用主义也认为休谟学说是它的重
本书认为无论是拉康说的话还是写的字都能为我们有关生活、艺术的根本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略。书中提到,就我们对拉康的解读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向谁提出的,又期待谁来解答。本书也是一本关于拉康的艺术思想的评论集。拉康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本书以二十世纪
本书对E.P.汤普森(E.P.Thompson)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判。从切入视角看,汤普森从文化入手,对马克思的“基础-上层建筑”模型进行了重估,提高文化在社会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并强调一种以“整体斗争方式”存在的文化。从研究方法看,汤普森把历史主义方法作为其历史理论的重要分析方法,表现出重偶然,轻必然;重
本书上篇集中探讨中国学人与康德之间的思想关系,侧重分析中国学人对康德哲学美学的接受、选择、诠释的复杂性,在历史文化语境中阐发中国学人诠释康德哲学美学的不同模式,从比较美学视角勾勒出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下篇集中探讨康德美学在中国的基本问题,聚焦古雅、崇高、美、审美态度等概念的中国化,分析中西美学概念和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