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一批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经校友捐赠入藏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之后又一批珍贵的战国书籍。清华简的特点是数量大,而且其内容具有唯一性,多为经、史类典籍,将对中国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古代史、学术史等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推进作用。本辑共收录竹简四篇,都是传世文献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的佚篇。
道在瓦甓,语出《庄子·知北游》,意为大道无处不在,即便是身边最不起眼的平常之物也有道存焉,一片瓦甓,一块残砖,都是素朴本真的存在。从秦汉、魏晋流传下来的砖瓦遗迹,虽不比鼎彝等重器罕见昂贵,却别有一番盎然古意,更因存有古代吉语图案,备受晚近金石收藏家青睐。 吴昌硕是近代声名卓著的艺术家,在金石、书画、诗文等各个领域都有
作者根据海内外重要博物馆的精美瓷器馆藏,讲述中国古代官窑及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同时,通过个别瓷器器物的介绍,挖掘官窑瓷器背后的文化与工艺;此外,还对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立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认为,与丝绸之路并存的瓷器之路亦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本书聚焦“陕西考古会”的发展历史,内容包含斗鸡台的发掘、考古会成立经过、奇文搜刻、省院争锋、古物案例以及抗战中的文物移藏等。作者历经二十余年调查研究,首次公布了大量相关历史图片与文献资料,努力还原逝去的历史碎片,准确完整地还原了陕西考古会成立过程中跌宕起伏的历史场景。史料价值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兼具可读性。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中国古代玉石雕刻艺术》重点放在将中国古代玉石雕刻纳入到雕塑艺术的范畴,并从各个角度对其具有的雕塑艺术特色展开研究。《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中国古代玉石雕刻艺术》第1、2章谈到了玉的概念以及玉石雕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铺垫和基础,无疑有助于对中国文化与玉石雕刻之间关系做全面了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遗址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伴随着我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遗址进入城市主城区范围。城市建设、大遗址所在地居民生存、经济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如何依托我国丰富的遗址文化资源,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
本书为“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作品是我国第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者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
《五当召珍藏:佛像法器其他》介绍:五当召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藏传佛教寺院,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五当召除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外,其存有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造像、法器、曼陀罗、柱毯、杂项等具有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2007年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淄区文物局在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办事处山王村,抢救性清理了1座汉代兵马俑坑,南北长15.45、东西宽3.5、深约5.4米,坑内排列着陶阙、陶楼房、陶车马、陶俑等多种陶制品,制作精良,彩绘艳丽,保存较好。陶阙、门房、楼房等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象征着前有阙楼、后有三进庭院的
邹晓松、孔铮桢编著的《景德镇窑(上)》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景德镇的窑业简况、景德镇窑的青白之美、景德镇窑的颜色釉瓷、颜色釉瓷的审美与品位、雕塑:陶瓷的另一种语言形式。本书希望能够通过挖掘隐藏于表象背后的内涵来揭示出景德制瓷文明的真性情,让人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价值与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