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中心组织编写,著名剧作家陈韩星担任主编,分上下编专节研究、介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潮汕戏剧艺术,包括其历史传承与曲折发展、著名剧目与著名编剧、优秀演职人员、潮剧与潮乐的表演艺术、潮剧教育、演出团体和演出场所、海外潮剧流播以及当地的其他剧种,如广东汉剧、话剧、歌剧、潮州皮影戏、木偶、山歌、花朝戏等
本书主要以20世纪末为时间下限,并对21世纪前20年的戏曲发展进行简要观照。在这50年的时间跨度下,戏曲创作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完全区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发生、形成、成熟几百年的发展路径。本书研究分析了自1949年至21世纪前20年的戏曲发展,基本以10年为界进行章节划分。在跨度长达70年的时间里,
本书稿是作者近十年来有关现代戏曲研究的论文集,计23篇,22万字。内容涉及现代戏曲概念的辨正,现代戏曲的起点、美学形态及其现代性的讨论,戏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戏曲的两个重要门类戏曲现代戏与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研究、现代戏曲领域重要的理论家、剧作家、导表演艺术家以及重要创作思潮与现象的探讨。
本书稿从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思想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等维度入手,辟23个专章,分析了汤显祖、王骥德、金圣叹、李渔、王国维等人的戏剧美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以及戏剧美学思想的变迁,并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阐扬中国戏剧美学的深厚内蕴,为观照和审视中国戏剧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运用了一套富于新意
本书以“传承”为主线,展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堂戏的研究,既重视它的历史传承,又注意它的当下发展,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傩堂戏的传承。全书将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深入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厘清傩堂戏的名实问题及地域分布,深入分析傩堂戏与沿门逐疫的承继关系,梳理出“堂赠→堂傩→傩堂戏”的发展脉络,并将实地参与观察所获与前人的研究相
本书梳理介绍了花灯戏、木偶戏、傩戏、阳戏、土戏等重庆民间戏剧,提炼和总结出“抢救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实践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和“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教育性传承”“群体性传承”等四种保护和传承模式。
戏,何以中国?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
《稀见京昆名伶抄校本丛刊(第一辑)》收录名伶杨宝森朱笔批注版《燕台菊萃第一辑全本探母回令》,附录上海图书馆藏1938年刘菊禅编著《全部四郎探母》,以及《四郎探母》民国时期珍稀剧照及戏单,以管窥当时舞台情状。 《燕台菊萃第一辑全本探母回令》,陈彦衡(1868~1933)编著,1931年5月初版。前有徐凌霄序、誊录者许姬
《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导表演创作》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解读。它详细论述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内涵,以及它所涉及的各个风格流派——现代派戏剧、后现代派戏剧的系统梳理; 第二部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表导演创作。阐述导表演与演员如何面对现代非写实主义剧本创作的首要任务即导表演及演员如何传导其中的
本书《戏韵清风——罗松戏剧文集》收录了作者罗松女士从事戏剧工作30多年来,观看各类戏剧作品的个人艺术感悟以及对戏剧现象、创作研究和对当代艺术家的评论文章,共计五十余篇。全书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坚持从生活中来、在实践中寻求真知的艺术精神,艺术评判标准在客观、严谨的基础上也不乏作者个人的感性认识,全书文风朴实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