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加强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学、研究,培养合格法律人才,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目标,介绍了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仲裁员、涉法公务员以及其他法律职业的职业伦理,在建构我国法律职业伦理基本体系、介绍法律职业伦理基本知识的同时,力求反映我国法律职业伦理的最新发展状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探索与求真精神,
法学方法论蓬勃发展于对话与思维碰撞中。为结束冲突,法律人必须就争端作出判断。一个好的法律理由令人信服时也会令人印象深刻。当一个有争议的法律问题不能直接从法律或以前的判例法中找到答案时,就非常具有挑战性。且在法律模棱两可或完全空白时,如何制订出一个好的法律解决方案?此时,掌握好法教义学与法学方法论的基础就是不可或缺的。本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为中山大学法学院创办于1999年的学术集刊,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设主题研讨、聚焦热点、阅读经典等固定栏目及笔谈、论坛、判例等临时栏目。每辑设有一个“主题研讨”栏目,收录与之相关的论文多篇,角度各异,探讨深入,而主题本身也昭示了一种研究方向和路径。“聚焦热点”栏目立足于对新近
本书为介绍四川大学法学教育历程的图书。书中介绍了从四川法政学堂开始的四川大学法学教育,分历史阶段、专题研究、人物评析三个方面。历史阶段主要针对四川法政专门学校、四川法政学堂、公立四川大学法学院、国立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等几个历史阶段的过程进行研究;专题研究是针对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法学教育、女性法学教育、司法组法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互联,诸范型人格体间的互嵌程度愈发加深。可以说,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越高,个人隐私权受侵犯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程度就会越深,即本辑“专题研讨”所欲表达的“互联网时代隐私权保护的悖论”。这不仅会导致传统隐私保护观念、制度的重置,甚至可能改变作为法律权利的“隐私”本身的性质和结构。那么,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聚焦法律语言交叉学科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着力推介有关语言学与法律、中西法律语言与文化对比、法律外语、法律翻译、涉外法治等领域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与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及改革成果,推进法律语言与文化、法律外语教学与测试、法律话语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本书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全面讲述法学是什么、学什么和做什么,注重普及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法学是什么?这门学科学什么?将来毕业后可以做什么?从法学的定义、内涵、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学科分支和分类进行介绍。在介绍“法学是什么”的同时,突出人文内容。对法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结合法学毕业
欧根埃利希在中国的法社会学界可谓家喻户晓。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也许埃利希的这句话中就包含有任何一种法社会学原理的精髓,其著作《法社会学原理》奠定了社会法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地位。作者在《法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围绕着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也不在司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在法律实践、伦理实践及政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具有贯通性的基本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人类实践必然要面临的关系场域,具有鲜明的存在论意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呈现了辩证法的整体风貌,而这种辩证法的基点则是特殊性,特殊性生成普遍性而又内在地要求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展开必然意味着实践智慧的登场,
作为心理学所有分支中发展☆快的领域之一,司法心理学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大众印象中,这门学科却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不仅源自大众对于罪犯及其行为的强烈好奇,侦探小说和影视中频频出现的犯罪心理画像、心理测谎技术也为其蒙上了传奇色彩。司法心理学究竟是如何在实践中指导司法活动的?戴维??坎特在本书中追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