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原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剧作家沈虹光以《同船过渡》为代表的十部剧作。其中《五二班日志》获第2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寻找山泉》获屈原文艺创作奖、第3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同船过渡》获第4届全国戏剧会演编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该剧上演后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临时病房》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余秋雨评价其剧作善于从平凡普
本书收录了原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剧作家沈虹光的数十篇小说作品。其中《壮士无言》《来凤机场》《苦竹岭》等,叙事立足于“大事件”中小人物的史料挖掘,通过寻访抗战老兵,寻觅抗战足迹,展现湖北本土的人与事,将读者带入那段悲壮的历史;《母亲的故事》讲述了一位从三十年代上海的革命家庭走出的年轻女子,走向洪湖苏区,走向抗日战场的人生
本书收录了原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剧作家沈虹光近年来创作的数十篇散文随笔,其中大多数篇章是对湖北省戏剧界人与事的记叙,遍及湖北文艺界从省城武汉到全省各市、县、镇乃至僻远的乡村艺人,堪称半部当代湖北戏剧人物志。沈虹光一生与戏剧、与艺术打交道,她从小处着眼,以清新生动的笔触、平实流畅的语言,凝聚真情实感,忆往述今,娓娓道来,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沈虹光在文化厅任职期间所写的一系列散文随笔。她行走乡土基层,打开了视野,领略了新的天地,欣喜地发现并重新认识了脚下的土地,了解了这块土地上的历史过往,获得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滋养和人生感受。第二部分是她在宣传部、文化厅多次文化干部培训中以《仰瞻乔木回望乡土》《荆楚百戏奏华章》《田野的耕耘与采撷》《
古籍整理。李符清(1751—1808),字仲节,号载园,广东廉州府合浦县人。清乾嘉时期著名诗人。著有《海门诗文集》《海门经义》《棠荫笔记》等。本书以嘉庆二十年刻本《海门诗钞》十六卷、嘉庆元年刻本《镜古堂文钞》不分卷为工作底本,参校本有《海门诗钞》上下卷(嘉庆元年刻本)、《粤东诗海》等。另有李符清诗文补遗19篇(首),附
本书内容包括:盐号(节选);留仙记(节选);银鱼来(节选);洋嫁(节选);中南门(节选);花河(节选);铜鼓密码(节选);破荒(节选);水土(节选);家之梦(节选);二十四到拐(节选缩写)等。
本书内容包括:盐号(节选);银鱼来(节选);留仙记(节选);洋嫁(节选);中南门(节选);花河(节选);铜鼓密码(缩写);破荒(节选);水土(节选);家之梦(节选);二十四道拐(节选缩写);清浪街(节选);迷官中的少女(节选;无主之地(节选)等。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文学创作层出不穷,而编选诗文总集,弘扬文学传统,也是巴蜀人历代相继的传承。巴蜀学者好编总集者甚多,至清代尤盛,清蜀人所编大型总集数量可观,历来受到出版行业关注,不少大型丛书亦有收录。然而清蜀人总集数量之多,仍有许多未经整理出版者,本书搜集较为稀见之清代蜀人总集十二种汇编,其中包括清代蜀人著作选本与清
《那个叫大许家的地方》收录了徐州作家三十余篇有关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的文学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作家们通过深入挖掘大许镇丰富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聚焦新时代农村、农业、农民的巨大变化,以饱满的热情诠释了大许故事,讲述了乡村振兴路上所涌现出的新乡村人物和典型故事。通过实地采访,作家们对深具大许特色的红色文化、农业文化
本书作者把鲁迅的思想与当下环境对接,本书从鲁迅思想的文化背景、鲁迅文化选择的思想结构、鲁迅研究的历史范式与当代评价三大部分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思想与当代对其的研究。鲁迅其伟大就在于鲁迅为我们民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命题,其核心就是“要使非人成为真的人”。在鲁迅的作品中,他一直致力于构建全面、完整的人性(即立人),以达到对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