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结项成果的修改稿。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话语体系的基础理论。如话语是什么、话权力如何构成?话语应遵循何种伦理的问题。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话语体系的主题内容。这属于怎样理解中国价值观念的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八章:话语体系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概况、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并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构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等一系列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本书讨论的重点是中国历代皇朝的中外关系,包括:一、中国与其他国族的互动;二、中国本部与边陲族群的互动;三、中央政权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四、社会上层与下层的互动;五、市场经济网络的运作;六、文化学术层面,主流正统与异端的挑战者之间的互动。 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
《第六卷·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是全面介绍敦煌历史文化的文化读物,本书详细介绍了敦煌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被眷顾的地方,既是中国西交能的纽站,又是中国文化的蓄水池,活跃着众多民族,闪烁着灿烂的异城,文明的光彩,492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而藏洞中的古代遗书更是研究我国,中
本著作通过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演变以及时代境遇等脉络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中华优秀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首先探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发展途径;然后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北面斋集》一书收录了姚公鶱先生毕生所作的学术论文《我国古代的精神文明和爱国主义》等18篇、杂著《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优良传统》等29篇、诗词联语《甲子之岁讲授中国古代文化史发愿作》《苦雨叹》《自嘲》等69首,以及为其他书所作的序和跋《两刻豫章丛书题记》《<江西史稿>序》等31篇。该作品一方面充分体现了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影响后世深远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释扩展,化专深的学问为雅俗共赏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史记》的一个精读本,读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中所含括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先贤的哲思,同时也可使读者反观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从经典中收获愉悦和智慧。
本书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基础、生成机制、内在意蕴、重大意义、实现路径等,是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部理论读物。具体内容包括: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发展创新等。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近五年的学术随笔、评论以及对谈等。作者以四辑的内容为读者呈现自己关于学科建设、精神传承等的思考与观点,颇具启发性。其间以事系人,用细致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幅学人风貌,传递出先辈学人的襟怀、风骨、信念,读来让人尤为动容。“希望来自纯洁干净,来自畅快交流,来自让人得以学海徜徉自由思考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