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一项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国家工程。本书是杭州市萧山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之一,本卷主要选择萧山市博物馆等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
四川盆地,群山环绕,盆地内外的交往相对困难,故大诗人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古人出入四川盆地,主要是沿着切开或几乎切开盆地边缘山地的两大河谷,即东端的长江三峡河谷和东北端的嘉陵江河谷。自中国的中心都城于西周时期从河洛地区转移到关中地区以后,切开巴山,并几乎切开秦岭的嘉陵道(又名“石牛道”“金牛道”“川陕蜀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考古报告:绍兴越墓》为2005-2011年绍兴地区越国贵族墓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共分为四部分,报告了绍兴地区香山、祝家山、分期与年代、结语四个地点七座越国贵族墓葬的全部发掘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越国墓葬等级、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清凉寺史前墓地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山西省芮城县,经2003、2004、2005年三次发掘,共清理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和龙山时期的土坑竖穴墓葬355座。墓葬以随葬玉石器并殉人为特色,墓地的现象显示当时中原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革,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在这里汇聚,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将有
《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为江西省近年来宋代纪年墓报告合集,有些内容已经发表,但是《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仍然有它的学术意义,以专题报告集的形式出版,有利于集中而全面地展示近若干时间以来江西省在宋代纪年墓考古所做的工作,同时,它的推出也必将对学术界重新从整体上考察江西省宋代考古在全国宋代考古中的学术地位提供有
《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为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之论文集,收录了数十篇与会论文,围绕“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进行了深入研讨,积极探讨“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的个性和共性,成就与特质,为传承、弘扬很好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长江流域文化交流与繁荣探路探矿、建言献策。
本书梳理了我国明清时期陶瓷官窑的发展情况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深入剖析了历代官窑制度,从陶瓷史延展到文化史,体现出宽广的学术视野。本书将陶瓷官窑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观照,将官窑的出现视为我国古代制瓷业和陶瓷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产生分不开的。作者深入探讨了明清官窑制度的
本书以西藏文物考古与古建筑为主要讨论对象,文章类型包括考古调查简报、专题研究、综述、建筑勘查报告、修缮方案等。本书收录文章所讨论的时间上限至前吐蕃王朝(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7世纪)时期,下限到清代;内容涉及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古遗址、古墓葬、石刻造像、古建筑、文化线路等的研究成果。
本书共收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金沙遗址博物馆编著《金沙遗址科技考古资料集》。本书共收录16篇分析测试报告和27篇研究论文。金沙遗址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时秋时期,分布面积约5km2,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古蜀文明的发展演进历程有着重大意义。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沙遗址多年科技考古成果的集中反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编著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湾李村发掘战国晚期秦基596座、汉墓94座。596座墓葬可分为战国中期晚段、战国晚期、战国末期至秦代、秦末汉初四段,为战国中晚期至秦代“戏邑”“丽邑”内居民的墓葬区。94座汉墓可分为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期至东汉晚期五段,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汉代中下层平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