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墨子精粹》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奇书,黄遵宪曾这样论述道:西方的人权源于墨子的尚同;西方的独尊上帝源于墨子的尊天明鬼;西方的平等博爱源于墨子的兼爱;西方物理发达,源于《墨经》;西学长于器械制造,源于墨学备攻乃至于墨子造纸鸢之术学。甚至得出“至于今日,而地球万物行墨之道者,十居其七”的结论。《国学经典:墨子精粹》
《四书新裁》之所以“新”,首先在于观点新,不少内容运用了新的观点去诠释,令人耳目一新;其次是采用夹注夹译的新形式,阅读分段。免去翻检之劳;再就是难字、多音字均以汉语拼音加以注音,并附以同音字,以解决不懂汉语拼音的读者的困难;最后是译文忠实、准确,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本书是国学基础教育的好教材、教参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十余万言,由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中庸》与《大学》一样,原先是《礼记》一书里的一篇,《礼记》共有四十九篇,《中庸》是其书的第三十一篇,而《大学》是其书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虽然有人关注《中庸》与《大学》,但是一直要到宋代,由于时代的需要、各方合力的作用才将它们推向高处,臻于巅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宋代的文化需要让千年的儒家学说重新振兴,催开
为帮助现代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社曾积十年之功,邀请专家对儒家十三经分别作了深入浅出的注释和今译,汇为《十三经译注》。自刊行以来,《十三经译注》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但也有部分读者略嫌十三经篇帙浩繁,难以卒读。今特从《十三经译注》中选出四书五经部分,合为一编,名为《四书五经译注》,希望能为儒家经典的读者提
老子的学说就像一个如意百宝箱,从中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过大家都关注大的方面,上至宇宙洪荒,下到军国大事,却鲜有日常生活中的阐发。大概是觉得,老子这样的大人物,应该解决大事,怎么能让伟大的老子陷入家长里短的琐事中呢?其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何尝不能断断家务事呢?请听赵启光先生娓娓道来——《老子天下第一》。
《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中杜维明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不同文明对话的时代,是一个王阳明心学重倡的时代,是一个心学的时代。范曾先生认为中国儒学作为审美对象,有极大的存在价值,二人就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思想特征、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心学时代的来临将会带来儒学思维穿透历史、人心、社会的境界。
古诗有三千多篇,孔子选择了三百五篇,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诗》即《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晚年对《周易》特别感兴趣。他读《周易》,由于反复翻阅,联编竹简的绳子多次断开,所谓“韦编三绝&rdquo